【推房神器源码】【el-column 源码】【源码元气骑士】勤能補拙,還是適才適性?台大王秀槐發現華人學習途徑中「能力-努力-興趣」的微妙關係

文:人文.島嶼(採訪撰稿:黃詩茹|攝影:汪正翔)

當孩子拿了75分的勤能補拙考卷回家,美國媽媽說:「很不錯!還適華人你很有天分!才適」亞洲媽媽卻說:「考得太差了!性台秀槐學習-興下次繼續努力!大王」

兩種截然不同的發現推房神器源码情境,反映出不同文化脈絡下,途徑東、力-西方家長對於子女的努力期望值不同,背後還牽涉到能力、微妙興趣、關係努力,勤能補拙這三個學習的還適華人關鍵元素,影響孩子的才適學習行為與成就。

什麼樣的性台秀槐學習-興因素會讓學生發自內心願意主動投入學習?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王秀槐教授認為「興趣」絕對是其中的關鍵。於是她進一步探究興趣會影響到學習的努力意願嗎?科目的重要性是否會影響興趣培養?以及在華人的文化脈絡下,能力、興趣、努力之間又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係?

是天生有能力?還是後天靠努力?

針對認知領域的「能力信念」,過去已累積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影響教育心理學甚鉅的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曾提出「能力實存觀」(entity view of ability)和「能力增長觀」(incremental view of ability)。前者認為能力是固定不可變的特質,無論再怎麼學習、努力都無法改變;後者則認為能力是彈性可變的,可藉由學習和努力來增長。

進一步延伸,抱持「能力實存觀」的人,學習時會追求「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他們將學習表現視為個人能力的el-column 源码展現,表現越好,代表能力越高。而抱持「能力增長觀」的人在學習時會追求「精熟目標」(mastery goal),他們會加倍努力、鍛鍊技巧和能力。

01-one-female-student-achieved-a-perfect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抱持「能力實存觀」的人覺得,表現成就能彰顯自我的能力;而懷著「能力增長觀」的人認為,只要努力就有收穫。 圖片來源/RECRAFT.AI(AI). Prompt: One female student achieved a perfect score on the test paper. Another female student lowered her head and read the textbook carefully. Watercolor style. Chinese features.

王秀槐說:「『能力實存觀』在西方很普遍,西方家長覺得孩子成績好不好在於他有沒有『天分』,他們希望順著孩子的天賦,往他擅長的領域發展。『能力增長觀』就比較接近華人的教育觀念,不管有沒有天分,重點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華人的文化情境中,時常將努力視為一種義務、一種道德價值。像是「勤能補拙」、「鐵杵磨成繡花針」、「不論結果如何盡力就好」,這些傳統諺語的背後都有推崇「努力文化」的影子。努力不只是美德,也是學生的義務,甚至努力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華人文化認為努力不一定會有好成績,但是源码元气骑士你必須努力,努力是『好學生』應該做的。」王秀槐補充。

勤能補拙?華人社會中的興趣與努力

華人社會中也常聽到,「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先做了就會有興趣」,究竟在努力與能力之間,情意領域的「興趣信念」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王秀槐將興趣分為「興趣本質觀」與「興趣培養觀」。前者認為興趣是與生俱來、穩定不變的特質,後者則認為興趣可以透過後天培養增進,可以從零到有、從低興趣到高興趣。

她針對北部高中251名學生的英文科學習狀況進行問卷調查與量表分析,發現「產生興趣」對於興趣培養與努力意願之間確實有中介效果,也就是說,當學生越相信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進而對科目產生興趣,未來願意努力學習的意願就會更高。

接下來,她進一步探究科目的重要性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興趣培養。

因為在華人的文化脈絡下,學習與傑出、成就、社會期待密不可分。心理學中就將傑出分為「縱向傑出」(vertical distinctiveness)和「橫向傑出」(horizontal distinctiveness)。前者是指社會大眾公認的目標,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激烈競爭,努力向金字塔頂端爬升;後者則偏向個人的自我追求。

「華人社會容易把學習和縱向傑出連結在一起,真底部指标源码大家從小就要集體競爭」。也因為如此,中學課程中的國、英、數等「主科」便成為這場競爭中的關鍵。王秀槐指出:「很多學生覺得主科是一種『義務』,他必須去念這些科目,考不好就要再努力,師長通常也給予這樣的觀念。

相對之下,面對音樂、美術這些科目,學生比較有空間判斷自己有沒有興趣、能力,可以自由選擇投入的程度」。

02-0C2A7800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攝影/汪正翔。
王秀槐強調當學生擁有「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信念,會比較願意投入學習。 攝影/汪正翔

當學生相信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低興趣的學生和高興趣的學生,面對重要科目的態度也不相同。尤其低興趣的學生,面對重要科目時會比較容易產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那些科目是重要的,有必須學好的動機,比較願意培養對這些科目的鸿蒙源码编译失败興趣。但對於原本就高興趣的學生來說,科目重不重要比較不會影響到他的學習意願」。

同時,王秀槐也發現,有一些學生不管有沒有興趣,也無論能力高低,都願意直接投入努力,而且相信這樣會獲得好成績。「他相信勤能補拙,並且因為透過這樣的努力,能夠肯定自己是好學生。雖然他不一定會在學業上獲得成就滿足,但他會獲得道德滿足。所以華人社會真的有一條這樣的學習路徑,是過去的教育理論比較沒有呈現出來的」。

欣賞多元價值,培養社會情緒學習

王秀槐認為,信念是一個緩慢形成的過程,而家長、教師本身的信念與回饋是潛移默化的關鍵。

華人文化中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期待和督促下學習,未必真的有引發他的學習興趣,而是強調努力再努力。

她的研究也發現,相信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孩子,面對學習挫折時容易感到焦慮、羞恥、沮喪,「他們會再試一下,不行就放棄,不想再嘗試」。而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改變的孩子,遇到失敗會比較願意繼續努力,「他們會更願意嘗試錯誤,覺得是一種挑戰,會對成功有期待,比較不會輕易放棄,而且會對努力的自己有一份自豪」。

然而,強調努力就像雙面刃,沒有天賦或缺乏策略的孩子即使埋頭苦學,也可能困在原地,因而產生挫折、自卑等情緒問題。「學生的壓力除了來自這種努力文化,還有同儕比較、過度的資訊,全部加在一起他們一時消化不了,就會很辛苦」。

03-16a84c5e-54e9-4e91-a3d7-a419c5b15eb6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家長和教師應該要積極地觀察孩子,幫助孩子從學習低落、或很狹窄的興趣中,培養出對學習的興趣。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 Parents and teachers observe their children and help them develop an interest in reading. Watercolor style.

王秀槐說,人很複雜,學習也很複雜,但讓學生相信「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也許是華人社會比較缺少,而這個世代很需要的教育態度。

未來也許可以進一步剖析興趣是如何形成、怎麼培養,可能可以提出一些原則提供家長和教師去觀察孩子,幫助他們從沒興趣、或很狹窄的興趣中引導出來。

回到教學現場,她建議教師多鼓勵學生抱持開放心態去培養興趣,不要過早認定自己對科目沒有興趣。教師也可以在教學時多分享「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將這樣的信念融入課程設計,當學生擁有這樣的信念,會比較願意培養興趣、投入學習,這一點對於低興趣的學生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學生抱持多元價值,願意接觸、欣賞多元的智慧和才藝,避免過早受到社會功利價值的影響,在學習時比較不會過度追求縱向傑出,更有機會發揮潛能。

「人是在文化裡成長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差異,這是現在強調的多元文化,我們要彼此認識、欣賞、尊重,這也是很重要的『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包括抗壓、情緒掌握、自我調適等等」。

陪他走一段成長的路

回首自己的求學歷程,王秀槐肯定興趣絕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大學就讀外文系時,她也曾對生涯選擇感到迷惘焦慮,「什麼都很想嘗試,又很茫然,壓力很大。雖然修了很多課,但都沒有引發我真的想要投入」。

後來參與服務性社團,投入偏鄉課輔,「在那個過程,我發現自己喜歡和人互動,也很喜歡教小朋友。漸漸覺得自己比較有感覺的是教育或輔導。所以我是從一個觸發點,對自己有一些認識和認定」。

04-0C2A7683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攝影/汪正翔。
王秀槐笑談過去,勇於嘗試、敢於遭受挫折和經驗積累,都是成長的學習之道。 攝影/汪正翔

曾擔任高中教師,再進入教育部任職,後來赴美攻讀博士,王秀槐說當時是「向西方取經」的年代。直到有一次,她被問到,「你們華人圈的教育有什麼特色?」她才回頭思索自身經歷,開啟探究華人文化脈絡下的學習信念和生涯建構路徑。

當時,在台灣由楊國樞、黃光國等人推動的本土心理學正風起雲湧。「我從他們的研究中看到原來生涯建構和文化密切相關。華人的大家庭、親族關係會影響一個孩子從小如何看待自己,也影響他將來的生涯發展」。

回國後進入師資培育中心,她看見這群準備為人師的學生也和當年的她有一樣的苦惱。有的是對事物疏離,什麼都不感興趣,有的是想法大於行動的「夢想家」,有的則是興趣過於廣泛,必須學習選擇與取捨。她笑說,「很多事情也不一定是他們在這個年紀就能體會,但這就是一種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學習吧!」

研究來源

  • 王秀槐(2014)。一種學習,多樣取徑:華人文化脈絡下多元學習模式建構與驗證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 王秀槐(2018)。我相信故我持續努力:學習信念對學習失敗的歸因、情緒與持續努力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 王秀槐(2019)。我相信,所以我這樣學習:學習信念與目標、情緒與行為的關係模型建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本文經人文.島嶼授權刊登,原文刊登於此
原標題: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嗎?臺大王秀槐發現華人學習途徑中「能力──努力──興趣」的微妙關係

延伸閱讀

  • 美術、體育不好好上也沒關係?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這些「非主科」的重要性
  • 我們以為「學習=教室+課本+老師」,卻忘記最強大的動機是熱情
  • 以社會學視角解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心態之形成及其影響
  • 《當老師真是太棒了》:有習得無助感的孩子,怎樣才敢觸碰「學習」的按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馮冠維
核稿編輯:翁世航

更多内容请点击【热点】专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