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衛.G.邁爾斯(David G. Myers)
第36章 確認偏誤,無視質疑的背後信念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斯.多塞特(Ross Douthat)是一名保守派人士,他表示不少人震驚於「保守派人士居然如此堅信二○二○年的操控總統大選勝利是被民主黨偷走」的,並表示這種現象有一部分是行為性思信念信想相信因為「強烈的信念會刺激人去尋找證據」以證明自身看法。
多塞特所說的決定原因其實就是確認偏誤,即在評估自身信念時,知道只相老虎头源码人會主動去尋找支持(而非質疑)此信念的維確誤無證據,是認偏一種人類固有的傾向。
確認偏誤已經成為社會心理學對公眾意識分析的視質一大貢獻,但這種現象的基礎是為何?既然知道確認偏誤會使人堅持錯誤的信念,那人們是背後否應該質疑自己的核心信念呢?為探索這種尋找證據支持(而非反對)自身想法的渴望,心理學家彼得.華生(Peter Wason)找來了一群英國學生,操控並給他們三個數字(二、行為性思信念信想相信四、決定六),知道只相告訴他們這組數字是有規律的。他們的任務就是要產出一組數字,以找出二、四、六背後的規律,並由華生判斷他們產出的數字是否符合規律。等學生測試多次並確信自己已經找出規律後,他們就要公布自己的數字組合。
假設你也參與了華生的實驗,你覺得這三個數字的規律是什麼?你又會提出哪三個數字來測試此規律?
實驗結果:雖然大多數學生找出的規律都不正確,但卻從不懷疑自己的答案。
一般來說,海底爬虫源码學生都會先在腦中形成一個錯誤的想法(例如「一次加二」),接著開始尋找可以確認想法的證據。「四、六、八可以嗎?」「對,可以。」「二○、二二、二四可以嗎?」「可以。」「二○○、二○二、二○四可以嗎?」「也說得通。」「我知道了,規律就是加二」。但如果要找出華生真正的規律(任三個升序的數字),參與者還必須用不是加二的數字串來嘗試證明自己的直覺是錯誤的。
確認偏誤也會影響人的社交信念,研究員馬克.施耐德與威廉.史旺(William Swann)透過實驗要求參與者靠提問查出某人的個性是否外向。大多數參與者的策略都是找出確認對方外向的資訊,例如問對方「如果你想炒熱派對的氣氛會怎麼做?」而不是「你覺得自己無法對人敞開心扉的原因是什麼?」若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查出對方是不是內向的人,他們大多也會採用相同策略。所以參與者大多都能從對方身上發現自己想評估的特徵,換言之,你求什麼自然就會得到什麼。
此現象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當某種信念在內心形成(如疫苗會引發自閉症、博课源码性取向是可以改變的、選舉是被有心人士操弄等),我們便會去尋找能證實自身信念的證據。
確認偏誤不分政黨,針對某些議題,如氣候變遷、槍枝問題、同性婚姻等,保守派與自由派都很有默契地摀住耳朵,不聽另一方的論點。當一個人相信制度性種族主義確實存在(或不存在),他便會被相關的新聞報導、臉友與證據吸引,並對質疑自身信念的消息視而不見。
詩人羅勃特.白朗寧(Robert Browning)深諳此人性的弱點,所以在詩中寫道「你的想法/決定你將踏上哪種尋道的路:你的終點/是你心中的欲求」。此現象會助長另社會心理學的另一個概念,那就是信念固著,而信念固著與確認偏誤一樣,都是一種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由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領軍)做過一項實驗,請學生思考喜歡冒險的人會成為優秀或差勁的消防員。研究人員讓半數學生閱讀行事莽撞的人成為優秀消防員的案例,以及謹慎行事的人無法成為優秀消防員的案例,並讓另一半學生閱讀相反案例。
等學生心中都有答案後,暴利系统源码研究人員要求他們解釋自己的觀點,其中一群學生說:「喜歡冒險的人本來就比較勇敢啊。」持相反意見的另一群學生給出的解釋也相當直白,他們說:「生性謹慎的人比較不會出意外啊。」
後來研究人員告訴所有學生這些新聞都是捏造的,並問他們現在對此問題的看法是否回歸中立。答案是否定的,即便研究人員已經證實這些資訊是假的,但他們內心早已產生各種解釋,證明他們一開始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他們剛形成不久的信念已經有了證據支持,即便證據已經被推翻,其力度依舊不減。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如下:「人類緊抓自身信念的力度往往會超越邏輯與規範。」
確認偏誤與信念固著是否就是某些信條難以與時俱進的原因?思考自身信念與探討這些信念為何為真,是否代表我們會越接近不一致的真理?為了避免這種不斷確認自身信念(無論真偽)的堅持,我們是否必須懷疑一切事物?
信念(如「選舉舞弊是常態」)一旦形成,確實要費很大的力氣勸說才能改變,但我們也沒必要因此成為虛無主義的信徒,拒絕相信一切事物,因為:
① 循證式思辨思維是有用的。證據可以改變人的思維,假設我認為雷諾市位於洛杉磯以東、亞特蘭大位於底特律市東邊、羅馬在紐約以南,魔力女孩 源码那麼我只要查一下地球儀就會知道自己是錯的。可能我過去認為子女的人格是由教養技巧決定,或是國內犯罪率這幾年持續走高,又或者是大腦會壓抑創傷經歷,但實驗證據會證明我是錯的。只要承認自己並非完人,我們便能擁有至少一些知性謙遜。
此外,尋找可能會推翻信念的證據有時反而能強化自身想法。過去的我深信親密且互助的人際關係能帶來幸福、有氧運動可以促進精神健康、人會隨著年歲增長而獲得智慧,情緒也不會大起大落,而相關研究證據則讓我對自己的信念更有信心。也就是說,好奇心並非信念的敵人;
② 解釋信念不會使信念消失。知道自己為何相信某件事不代表必須告訴眾人你的信念的真或偽。試想一下,若信念心理學會使我們質疑自身信念,那麼信念心理學也會使他人質疑自身的相反信念,而他人在面對自身信念時,同樣也會陷入確認偏誤與信念固著的窘境。舉例來說,心理科學下有宗教心理學與「無信念心理學」(psychology of unbelief,同時也是某本書的書名)這兩個分支,若這兩種心理學都有充足的論證系統能夠解釋宗教(religion)與無宗教(irreligion),那麼有神論與無神論何者為真便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大主教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很清楚解釋信念和信念消失的區別,據傳某位學生曾質疑他的信念並說道:「當然,大主教先生,你之所以會相信你相信的事物,是因為你從小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大主教答道:「或許是這樣沒錯,但你會認為我是因教養而相信我所相信的事物,也是因為你從小所受的教育導致。」
最後別忘記一件事,那就是在檢視完確認與推翻信念的證據後,我們依舊可以大膽地去相信事物。法國作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發現,有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的確信度明明只有五一%,但卻會在人生的召喚下,對其投注百分之百的信念,這件事可能是值得拚搏的事業,或是能幫助人們了解宇宙、賦予人生意義、使眾人組成互助社群、令人獲得道德感與無私之心、在遭遇逆境與面臨死亡時教人心生希望的信念系統。
沒錯,信念固著會鞏固剛形成的想法,因為虛構的理由會比激起這些理由的證據存在得更久。確認偏誤會在人尋找確認信念的證據時維持自身信念,然而,循證思維可以強化正確的信念,即便不能做到這一點,也至少能在揮之不去的懷疑中給我們一絲勇氣,讓人們可以懷抱合乎邏輯的信念縱身一躍,一如聖保羅(Saint Paul)所言:「檢驗萬事,擇善固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從排行順序迷思,到規避損失心態,透過心理學搞懂你為何這樣想、那樣做!》,方言文化出版
作者:大衛.G.邁爾斯(David G. Myers)
譯者:朱家鴻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亞馬遜「非虛構類」編輯精選
「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史帝芬.品克等人盛讚!
賺2500的甲股 vs 賠5000的乙股,該賣掉哪一支?
大部分的人都會貪圖獲利賣掉甲股,但其實賣掉乙股及時停損才是上策。
這種規避損失的心態,正是「厭惡剝奪效應」作祟!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數百萬學生透過大衛.邁爾斯的教科書中習得心理學知識。為了創作這些書籍,也為了滿足自己對人類心智無盡的好奇心,邁爾斯密切關注權威期刊,時刻掌握心理科學的最新發展趨勢。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集結邁爾斯發現的奇妙真理,是一本以人為本發人深省的知識趣聞書籍,40個篇章蘊含著他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洞察,羅列出千奇百怪的行為現象與各種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只為了回答這個哲學、歷史、科學都在苦苦追尋的萬年問題——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本書主題涵蓋廣泛,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經常害怕犯錯、一再聽錯歌詞,還揭示促進人際關係最簡單的方法原來是散步、歐巴馬總統的服裝顏色竟暗中影響了他的決策。邁爾斯還探討到人類直覺的強大力量和潛在危險。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智慧使讀者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過上更快樂的生活。
你每天都會這樣想、那樣做,但究竟是為什麼呢?
選擇性注意力——我可以一心二用!
你其實沒辦法。實驗證明,當你專注在做某件事時,就算一隻猩猩從你眼前經過,你也可能會看不見,所以別再一邊開車一邊滑手機了!
出生順序效應——家中排行老大,事事都比弟弟妹妹強。
大錯特錯!實驗證明,並沒有所謂老大得到的關愛比較多,所以比較優秀一說,這是心理學界難以根除的「殭屍觀念」!
鎂光燈效應——我穿得跟昨天一樣,大家好像都在看我!
是你自我意識過剩了。實驗證明,其實多數人都像你一樣,忙著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眼光,根本沒空注意到你,所以放寬心吧!
自利性偏誤——這次拿下大單,我是最大功臣!
真的嗎?研究發現人們常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而且喜歡把功勞與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並在犯錯或失誤時把錯推到別人或外部因素頭上。
後見之明偏誤——我早就知道會那支股會漲了!
不,你不知道。實驗證明,你只是個根據結果自說自話的「事後諸葛」而已!結果好,你就會說「我早知道」;結果不好,你也會說「我早知道」。
這無疑是一本詳實的心理學科普書,讀者會曉得哪些科學因素和迷思默默地支配著人類的行為 與思考,並透過掌握這些資訊反過來掌握自身,認識自己不為人知(甚至連自己也不知)的一面。
本書特色
- 40則心理學實驗的奇聞趣事,搞懂人類行為與思考背後的科學因素
- 掌握人類清奇的腦迴路,利用知識反思自身,過上更快樂的生活!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