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寻民俗文化 感受泉州元宵佳节独特的探寻历史文化魅力
泉州的元宵民俗则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泉州元宵民俗源于中原,民俗兴于唐宋,文化其中心内容是感受闹花灯和民俗踩街。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泉州泉州开始建城就已经有上元花灯活动记载。元宵fragment使用源码
探寻民俗文化 感受原味元宵
海峡网2月15日讯 (泉州网记者 赖小玲 周湖健 王柏峰文/图)“一曲笙歌春如海,佳节千门灯火夜似昼。独特的历”元宵佳节是史文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而泉州的化魅元宵民俗则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泉州元宵民俗源于中原,探寻兴于唐宋,民俗其中心内容是文化闹花灯和民俗踩街。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感受泉州开始建城就已经有上元花灯活动记载。泉州古代泉州正月元宵节或迎神赛会活动,必有化妆文艺游玩习俗,所谓“迎神赛会,莫盛于泉”,说的便是古代泉州元宵的盛况。《宋书》亦曾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
本期《最闽南》,记者带各位读者一起感受泉州元宵佳节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市民赏灯(资料图片)
元宵节舞龙活动(资料图片)
泉州花灯有内涵 斑斓亮丽照古城
泉州的元宵节有着特殊的民俗——“睇灯”。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男女老少盛装打扮,争相欣赏品评这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
另外,什么叫源码plp泉州还有个民俗,就是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信步游灯。按照传统民俗中的说法,孩子们不慎把灯烧了,被称为“出灯”。如果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出灯”亦称为“抢灯”,这一民俗饱含人丁兴旺的寓意,同时也是智慧游戏的代表词。
此外,猜灯谜是元宵赏灯活动的一大趣事,把谜语贴附花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其乐融融。
泉州花灯最具特色的当属“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体通透。泉州花灯聚集了雕刻、绘画、书法、dlib源码安装视频造型、配色、漂染于一体,极富工艺美术价值。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两岸宫灯挂眼前 万紫千红各争妍
由晋江东石镇、台湾布袋镇联手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民俗,在当地流传颇为广泛。自2007年以来,每一年元宵佳节举行的“闽台共数一宫灯”活动,都吸引着不少台湾乡亲乘船越海,送灯而来。
东石数宫灯活动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地东石人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正中挂着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元宵午夜时分,各位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当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一夜灯前得遍赏 孩童拾趣意未尽
不二庵俗称庵宫,位于晋江东石张厝头北约200米处,用户订单源码分析原属十一都顺和里型厝境内,今梅峰村西。要去不二庵“斗闹热”,最好的日子莫过于每年元宵节。每逢此时,不二庵所在的晋江东石梅峰(型厝)村都要举行盛大的“游灯”仪式来庆祝节日。而“游灯”仪式与不二庵还有不浅的渊源。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自北宋进士颜怿建村聚居以来,型厝村便有上元“游灯”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而且代代相传,历久不辍。而据《西山杂志》记载,颜怿就是“不二庵”(俗称庵宫)的始创者,原为其母诵经礼佛之所,如今已成为村中历年元宵“游灯”活动的终点站,也是供人们叩拜祈福之地。
“游灯”活动包括“舞香龙”“烧火把”“酒盏灯”“採轿脚”“火鼎公婆”等节目。游行路线主要围绕型厝村周围的村路以及空旷地带,终点即是“庵宫”(不二庵),即围绕本村所有民居一匝,亦被称为 “绕境”。相传是因型厝村前村后各有条大坑沟,过去常常遭水患,村人认为有邪魔鬼祟扰乱乡里,因而每年元宵节连续三晚举行“游灯”活动,意在以“火龙火马”烧掉肮脏,驱除邪祟,祈求全村风调雨顺,人口安宁,而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庆祝元宵,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的变色指标源码教程独特民俗活动。
在安溪蓝田更有规模浩大的游灯龙,其民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的已失传的民间“蜈蚣戏”,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增进邻里和睦。村里的男女老少每人准备好一盏灯笼组成龙身,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灯笼渐渐汇成了“灯龙”,灯龙越长,象征该村人丁越兴旺。
舞狮踏街闹元宵 “听香”祈福寄心意
除了赏灯、游灯,泉州闹元宵还有装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装人”,“装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旨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今的泉州文艺踩街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各种色彩斑斓的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集结,令市民们目不暇接,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也别有一番情趣。
每逢元宵佳节,泉州民间都会以舞狮表演助兴。泉州的舞狮队有不少,永春、石狮等地的舞狮很有名气,有些还屡获殊荣。据闽南文化专题库注释,在泉州,舞狮被称为刣狮,“刣”在闽南语中是指“杀”的意思,意为舞狮、弄狮。刣狮是一项将泉州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游艺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听香”这一独特的民俗在闽南一带的部分地区仍然可以见到。在石狮蚶江,有一尊将军像,被称为“壁将军”。每年的元宵、中秋之夜,村中老妪少妇都会携带香果来到“壁将军”像前礼拜祈福。听香的内容涉及广泛,有婚姻、建业、经商、前途、造宅、“出外”等等。
链接
元宵习俗盘点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圆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公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圆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
■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企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多种多样。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2024-11-06 13:36
2024-11-06 12:43
2024-11-06 12:39
2024-11-06 11:21
2024-11-06 11:21
2024-11-06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