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网
皮皮网

【java动态代理接口源码】【手机游戏源码开发】【节点检测源码】androidbinder源码

来源:湖北源码名片销售 发表时间:2025-01-19 03:28:48

1.你对Framework 底层中的 Binder机制原理了解多少?
2.Android小白学习之路(5)——Binder介绍
3.Android进阶——Android跨进程通讯机制之Binder、IBinder、Parcel、
4.Carson带你学Android:全面剖析Binder跨进程通信原理
5.Android Framework——Binder 监控方案
6.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解析

androidbinder源码

你对Framework 底层中的 Binder机制原理了解多少?

       Binder 是一种高效、方便、安全的java动态代理接口源码进程间通信方式,用于 Android 中的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间的交互。其通信模型涉及四方:Binder 驱动层、Client 端、Service 端和 ServiceManager。Client 端和 Service 端通过 ServiceManager 作为上下文管理者来注册和获取服务。

       Client 和 Service 通过 binder_open 打开驱动,根据返回的文件描述符进行内存映射,分配缓冲区,并启动 binder 线程。ServiceManager 的主要功能是注册和获取服务,通过 binder_open 打开驱动,注册为大管家,并进入 binder_loop 循环处理请求。

       Service 注册时,首先启动 binder 机制,注册线程,然后初始化服务,最后通过 ServiceManager 注册。ServiceManager 获取服务的 Binder 代理对象,通过 defaultServiceManager 和 getStrongProxyForHandle(0) 方法实现。

       Client 获取服务同样通过 ServiceManager 的代理对象实现。Binder 驱动层在处理请求时,根据 handle 值封装 BinderProxy 对象,完成注册过程。

       IPC 通信流程涉及 Proxy、Binder、Parcel 和 BpBinder。从应用层的 Proxy 的 transact 函数开始,传递到 Java 层的 BinderProxy,再到 Native 层的 BpBinder 的 transact。BpBinder 的 transact 实际上是调用 IPCThreadState 的 transact 函数,通过 handle 值找到 Binder 实体对象。

       Service 端的通信涉及 Binder 线程、getAndExecuteCommand 和 executeCommand。在执行命令时,通过 onTransact 函数处理请求,手机游戏源码开发然后发送 BC_REPLY 响应。Binder 对象在 Parcel 中通过 readStrongBinder/writeStrongBinder 存储,存储原理是 flat_binder_object。

       OneWay 是异步调用机制,不需要等待返回结果。系统服务常使用 OneWay,如 Activity 启动。Framework 中使用管道、Socket、共享内存和信号进行进程间通信,这些机制各有特点,用于不同场景。

       对于 Android Framework 的深入理解,不仅包括底层原理,还应理解如何在实际开发中运用。为了帮助开发者更深入地掌握 Framework 底层原理,《Android Framework核心笔记》及相关学习资料提供了全面的指导。这些资源涵盖了 Handler、Binder、Zygote、AMS、PMS、WMS 等关键组件的实现细节,是提升 Android 开发能力的宝贵资源。

Android小白学习之路(5)——Binder介绍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实现进程间通信(IPC)的关键类,它通过IBinder接口提供跨进程通信能力。从系统架构的角度,Binder充当ServiceManager连接各Manager和服务的桥梁,为应用层提供服务端和服务间的通信媒介。具体应用中,Binder主要用于Service,包含AIDL和Messenger,其中普通Service不涉及进程间通信,而Messenger底层基于AIDL实现。

       在开发中,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作为接口定义语言,用于描述服务端和客户端通信接口,生成用于IPC的代码。通过AIDL,开发者可以定义服务方法,自动生成相应的节点检测源码Binder类,从而实现应用间的数据共享。例如,通过绑定服务调用方法获取书籍列表并添加书籍。

       在创建示例时,首先定义Book类表示图书信息,实现Parcelable接口。接着创建Book.aidl文件描述Book类,BookController.aidl文件定义接口,包括获取图书列表和添加书籍的方法。系统会根据AIDL文件自动生成BookController.java类,该类继承IInterface接口,用于承载Binder的功能。

       BookController.java类声明了getBookList()和addBook()方法,分别对应BookController.aidl中的方法。通过内部类Stub,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调用,根据进程位置选择不同的代理类。此外,onTransact()方法处理跨进程调用,确定调用方法并执行,返回结果或异常。

       客户端通过transact()方法发起请求,调用服务端方法。服务端接收到请求后,通过onTransact()方法处理调用,执行对应方法并将结果返回。客户端通过Parcel对象接收返回值,完成数据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Binder的管理方法linkToDeath()和unlinkToDeath()确保服务端异常终止时,客户端能够及时察觉并恢复连接,避免功能中断。

       总之,通过分析Binder的工作原理,包括其方法和机制,理解了进程间通信的基础。结合Serializable和Parcelable接口的介绍,对IPC的基础内容有了全面了解。未来将探讨更多进程间通信方式。

Android进阶——Android跨进程通讯机制之Binder、IBinder、维保公司源码Parcel、

       前言:

       Binder机制是Android系统提供的跨进程通讯机制,这篇文章会从基础概念知识开始介绍,引出Binder机制,并归纳其在Linux系统中的优缺点。接着分析Binder的通信模型和原理,重点介绍AIDL实现原理,以及AMS的Binder体系。文章将穿插介绍IBinder、Binder、Parcel等关键组件,旨在为读者提供易于理解的阅读体验,不涉及Framework层的深度原理,适用于具备AIDL使用基础的读者。

       基础概念:

       本文将从Linux相关基础概念出发,介绍进程隔离、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系统调用与内核态/用户态,以及内核模块/驱动,帮助读者理解Binder驱动出现的原因。

       一、进程隔离

       为了保证安全,Linux系统中的进程不能操作其他进程的数据。通过虚拟内存机制,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线性连续内存空间。操作系统将虚拟内存空间映射到物理内存,实现进程间的隔离。然而,进程间的数据通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跨进程通信机制。

       二、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

       用户空间表示进程运行在特定操作模式中,无权接触物理内存或设备。内核空间则是独立于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和底层硬件设备。用户进程通过系统调用与内核空间进行交互。

       三、系统调用与内核态/用户态

       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访问内核空间的唯一方式。在Linux系统中,通过四层环的概念,安全边界得以实现,江门亨源码头其中1号环持有最高权限,3号环持有最低权限。用户进程需通过系统调用实现跨权限访问。

       四、内核模块与驱动

       内核模块/驱动通过系统调用实现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之间的通信。在Android系统中,Binder驱动作为运行在内核空间的模块,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间的通讯,实现了进程间的高效、安全通信。

       五、总结

       将前面的概念综合理解,可以更好地消化知识点:进程隔离导致内存隔离、进程间通信需求、系统调用与内核模块/驱动的使用。Binder驱动正是内核模块/驱动中的关键组件,用于实现Android系统的跨进程通信。

       为什么要用Binder:

       Binder机制相较于Linux系统提供的其他跨进程通信方式,如管道、消息队列、信号量、内存共享、套接字等,具有传输性能好、安全性强等优势。

       Binder通信模型与原理:

       模型包括服务端注册、客户端获取服务、通信过程。服务端通过Binder驱动在ServiceManager中注册,客户端通过Binder驱动获取并进行通信。

       Binder对象与驱动:

       Binder驱动对具有跨进程传递能力的对象进行特殊处理,自动完成代理对象与本地对象的转换,保存了每个跨越进程的Binder对象的相关信息。

       Java层的Binder与AIDL:

       Binder类和BinderProxy类继承自IBinder,具备跨进程传输能力。IBinder是远程对象的基本接口,用于高性能的远程调用。AIDL生成的Stub类继承自Binder,实现了远程服务与客户端的交互。

       AIDL实现流程:

       服务端实现Stub接口,客户端通过bindService回调获取AIDL接口。调用Stub.asInterface获取BinderProxy对象,进而调用add方法。AIDL原理包括Stub类、asInterface方法、add方法的实现,以及数据传输过程。

       AMS的Binder体系:

       AMS作为Android核心服务,负责组件启动、切换、调度及应用进程管理。Binder体系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高效、安全的进程间通信。

       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Binder机制的基本原理,旨在提供易于理解的入门知识。未来将深入探讨Framework层的详细原理。鼓励读者通过手写远程Service实现跨进程通信,以加深对AIDL和Binder的理解。

Carson带你学Android:全面剖析Binder跨进程通信原理

        从而全方位地介绍 Binder ,希望你们会喜欢。

        在本文的讲解中,按照 大角度 -> 小角度去分析 Binder ,即:

        从而全方位地介绍 Binder ,希望你们会喜欢。

        在讲解 Binder 前,我们先了解一些 Linux 的基础知识

        具体请看文章: 操作系统:图文详解 内存映射

        Binder 跨进程通信机制 模型 基于 Client - Server 模式

        此处重点讲解 Binder 驱动作用中的跨进程通信的原理:

        原因:

        所以,原理图可表示为以下:

        所以,在进行跨进程通信时,开发者只需自定义 Client & Server 进程 并 显式使用上述3个步骤,最终借助 Android 的基本架构功能就可完成进程间通信

        注册服务后, Binder 驱动持有 Server 进程创建的 Binder 实体

        此时, Client 进程与 Server 进程已经建立了连接

        Client 进程 根据获取到的 Service 信息( Binder 代理对象),通过 Binder 驱动 建立与 该 Service 所在 Server 进程通信的链路,并开始使用服务

        步骤1: Client 进程 将参数(整数a和b)发送到 Server 进程

        步骤2: Server 进程根据 Client 进要求 调用 目标方法(即加法函数)

        步骤3: Server 进程 将目标方法的结果(即加法后的结果)返回给 Client 进程

        对比 Linux ( Android 基于 Linux )上的其他进程通信方式(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

        信号量、 Socket ), Binder 机制的优点有:

        特别地,对于从模型结构组成的Binder驱动来说:

        不定期分享关于安卓开发的干货,追求短、平、快,但却不缺深度

Android Framework——Binder 监控方案

       在Android应用开发中,Binder作为普遍使用的IPC机制,监控其主要出于以下目的:一,监控特定系统服务,借助ServiceManager和AIDL设计,通过动态代理替换当前进程对应的Proxy对象实现监控;二,实现进程内全局Binder监控,需考虑拦截transact方法。

       针对监控需求,ProxyTransactListener在Android 引入,可在Binder调用前后触发回调,适用于SystemUI监控主线程的Binder调用。尽管ProxyTransactListener和相关接口被隐藏,但可绕过限制,通过动态代理创建实例,实现对进程内Java Binder调用的全局监控。

       绕过hidden api限制的方案包括在Android 系统禁用元反射后,使用Native线程Attach获取JNIEnv,构造没有Java caller的情况。原理在于系统在回溯Java堆栈找不到caller时,信任调用不做hidden api拦截,实现全局hidden api白名单。此方案简单且兼容性好,但存在缺点,即无法监控Native的Binder调用。

       基于JNI Hook可以hook BinderProxy.transactNative,实现全版本进程内Java Binder调用的全局监控,获取完整参数和返回结果。JNI Hook基于JNI边界hook Java对应的Native函数实现,稳定性较高。具体操作是找到原Native函数并替换,无需手动触发Binder调用。考虑到BpBinder.transact为导出虚函数且动态绑定,直接PLT Hook libbinder.so中对该函数的调用即可。

       拦截BpBinder.transact调用后,获取Binder对象的描述符及传输数据大小,通过调用导出接口实现。String处理需自定义类,利用其稳定布局及私有属性mString。通过调用Parcel::dataSize接口获取数据大小,并声明空类承接data参数实现引用转换。

       监控Binder调用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挖掘IPC耗时卡顿和数据过大导致的问题。堆栈信息、调用描述符和code是定位问题的重要信息。了解Android Framework框架中的核心知识点对开发者至关重要,推荐《Android Framework学习手册》,几乎覆盖了Framework相关的知识点,包括Handler、Binder、AMS、WMS、PMS、事件分发机制、UI绘制等,还有Android面试题。

       深入理解Android Framework底层对现代Android开发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基础服务和API,使得应用能够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和通信。

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解析

       在开发中,跨进程通信是常见需求,Android系统提供了Binder机制解决这一问题。Binder是进程间通信的核心,系统如ActivityServiceManager、AMS、IMS等都依赖于其底层支持。

       Binder机制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灵活的通信方式。与Socket、消息队列和内存共享等传统IPC方式相比,Binder在Android系统中实现了更高级的进程间通信。

       进程间通信原理中,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使Binder驱动得以在Linux内核中运行,内存映射技术则实现高效数据交换。内存映射通过mmap()实现,确保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实时同步,减少数据拷贝次数,提升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Client通过名字向ServiceManager获取Binder实例,而Server通过Binder驱动向ServiceManager注册服务。ServiceManager作为中介,负责处理Binder的注册与获取请求,实现进程间通信。Binder驱动在其中提供底层操作支持,包括建立通信、传递Binder等。

       对象传递是Binder机制的关键。当Client请求访问Server对象时,实际上传递的是对象代理,而非对象本身。代理对象会将调用请求转发给Server对象,完成数据交换。这一过程为同步操作,确保了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旨在深入理解Binder机制,包括其原理、运行机制和对象传递方式。通过分析,读者可以对Android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有更全面的认识,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Android-Binder机制

       Binder作为Android系统的IPC机制,旨在解决跨进程通信的问题。其基于Linux的内存映射技术,允许用户进程与内核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从而减少内存读写操作,提高性能和效率。

       Android系统中的Binder实现了一种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其中客户端(Client)发起请求,服务器(Server)提供服务。通过Binder Driver作为桥梁,客户端通过ServiceManager获取系统中的Binder服务。这一机制特别适用于Android这一嵌入式设备环境,考虑到了性能和内存优化。

       在对象调用方面,当一个进程(A进程)需要调用另一个进程(B进程)中的某个对象时,由于无法直接共享对象(不同进程),Android采用代理模式解决这一问题。A进程生成B进程对象的代理对象,当进程相同则直接调用,不同则通过Binder的IPC机制实现通信。

       Android开发中涉及的Binder模式包括调用接口、接口的Stub抽象类和Proxy静态类。使用AIDL自动生成这三类,并封装到同一外部类中,避免了Proxy和Stub类名的重复问题。

       以BookManager接口为例,其支持addBook和getBooks方法,通过继承IInterface接口表示实现位于另一个进程中的服务。BookManagerStub表示Server进程中的BookManager接口对象,通过onBind方法返回给客户端。BookClientActivity连接服务时,通过BookManagerStub的asInterface转换为BookManager对象。在跨进程场景下,构造BookManagerProxy以实现与Server进程的通信。

       BookManagerProxy在Client进程中,而BookManagerStub在Server进程中。BookManagerProxy通过IBinder的transact方法向Server进程发送数据并接收结果,解析后作为调用的返回值。这里的IBinder对象是Server端中新创建的BookManagerStub实例,但在同一进程下是真实的对象,而非跨进程对象。Binder机制通过共享内存实现对象之间的差异屏蔽,使Client中的对象调用仿佛在访问Server中的对象。

       在BookManagerProxy中调用transact方法触发BookManagerStub的onTransact方法。根据code判断调用方法,从data中获取Client发送的数据,并将调用结果通过replay返回。尽管从逻辑上区分C端和S端,但在实际的通信过程中,C端与S端的角色并非绝对固定,而是基于发起调用的行为来区分。

相关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