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共享单车源码】【语言就是源码吗】【暴走龙头指标源码】缠论分型 源码_缠论分型源码

时间:2024-11-13 13:00:57 来源:特征提取源码 编辑:主题源码扩展

1.缠论底分型的缠论缠论来源及编写方法
2.缠论第67课:线段的划分标准(特征序列)分型、笔、分型分型线段篇
3.《缠论》笔记之分型、笔
4.缠论理论
5.缠论第71课:线段划分标准的源码源码再分辨分型、笔、缠论缠论线段篇
6.缠论(3)|再说分型

缠论分型 源码_缠论分型源码

缠论底分型的分型分型来源及编写方法

       缠论中的底分型和启明星形态都是市场底部信号的重要指标,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源码源码校园共享单车源码形成规则。底分型由三根K线组成,缠论缠论其中中间K线的分型分型低点和高点均为三者最低,形成清晰的源码源码支撑区域,如无包含关系的缠论缠论简单底分型所示。

       启明星形态则更为灵活,分型分型它由一根长阴线、源码源码一根跳空小实体K线(可为阴线、缠论缠论十字星)和一根穿阴实体阳线构成,分型分型象征着趋势可能反转。源码源码语言就是源码吗中间K线与前后有跳空缺口时,形态更为显著,预示着上涨趋势的可能。即使是包含小星线的变体,也能被视作启明星。

       底分型的条件更为严格,而启明星形态更具包容性。在通达信指标中,有对应的公式来识别这两种形态。例如,启明星的识别公式显示了价格穿越和跳空的关键要素,而底分型则需同时满足低点、高点和价格涨幅的条件。

       底分型出现后,暴走龙头指标源码股票可能开启上升通道,投资者可将其视为买入信号,但投资决策时还需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和市场环境。请记住,技术分析工具仅作为参考,投资需谨慎,风险自担。

缠论第课:线段的划分标准(特征序列)分型、笔、线段篇

       线段划分的关键在于特征序列

       线段划分标准不同于笔的划分,主要基于特征序列的概念。特征序列由线段开始方向的笔与反方向笔组成,向上笔开始的线段用S表示,向下笔用X表示。php源码改图片一个线段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从向上笔或向下笔开始。

       对于向上笔开始的线段,其特征序列如S1X1S2X2...,其中Si与Si+1间必有重合区间。而X1X2...序列中,Xi与Xi+1可能无重合,这更符合线段的特性。定义特征序列:向上笔的为S序列,向下笔的为X序列。

       特征序列中,相邻元素间无重合区间称为缺口。与K线图中分型方法类似,特征序列也存在包含关系,处理后形成标准特征序列。分时红绿色源码

       根据顶分型和底分型的定义,可以确定特征序列的顶点和底部。向上笔开始线段考察顶分型,向下笔开始则考察底分型。线段的结束点由特征序列的分型决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无缺口,线段在分型高点或低点结束;二是分型有缺口,线段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分型处结束。

       线段划分的标准基于特征序列的分型,这是对“线段被另一个线段破坏”原则的细化。理解这个定义是后续学习的基础,需要清晰地掌握特征序列、标准特征序列、分型及其第一和第二元素的关系。

       线段划分的逻辑复杂,但通过图形和定义的结合,可以将走势唯一划分为线段。线段划分是中枢与走势类型递归体系的基础,理解它至关重要。同时,理解特征序列分型形态和线段破坏的确认规则,是正确划分线段的关键。

《缠论》笔记之分型、笔

       å¦‚果说《缠论》在是在语言的量化,那么在《缠论》第课开始,《缠论》就走向了数学的量化。整个《缠论》最基本的根基是分型,分型构成笔,笔构成中枢,中枢判断买卖点,买卖点觉得盈亏。

        《老子》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作为《缠论》的根基,掌握好当然也非常有必要。

        学习过《缠论》的都知道顶分型和底分型的定义,但是这里再说一次。要正确理解顶底分型,首先要处理包含关系,在处理包含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包含的定义。

       åŒ…含知道了,就是处理包含关系。

        处理包含关系,首先要明确在K线包含前,是上升还是下降。

        如图所示,首先是找到包含的相邻K线,然后找到最包含的a之前的K线,对比a与其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a是上升,则取a、b中高点的最高点,低点的最高点,合并后的K线如椭圆中K线所示。(图中红色箭头表示上升或者下降)。

        注意!!!K线的最高点,不只是收盘价或者开盘价。如图:

        图A中,第2æ ¹K线的高点不是最高的,低点也不是最高的,所以不是分型;图B中,第二根K线的高点是组合的最高点,低点也是组合的最低点,所以B是顶分型;图C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根K线的实体不是最高点,但是上影线的最高点是组合的做高点,同时第二根K线的低点也是组合的最低点,所以C是顶分型。图abc反之即可。

        上面是顶底分型的定义,也是最简单的,我想应该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但是,从分型到笔,就是一个难题了,很多人在笔上面绕不过圈,就只因为没有理解清楚定义,所以总是说《缠论》的笔其实不重要。当然,这话没错,相对于《缠论》的全局来说,笔只是一小部分。不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确的理解从分型到笔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这里是5æ ¹K线成笔,4æ ¹K线成笔暂时不讨论。

        经过包含关系处理后,出来的顶分型和底分型就可以确认了。然后一个顶连接一个底,一个底连接一个顶。

       å›¾ä¸­ï¼Œé»‘色的b,叫做过渡K线(原文中没有命名,为了描述我随便取的),b的数量>=1。a、b为分型。上图是最简单的一种连接方式。下面举一些非常复杂且让人怀疑人生的顶底分型,首先用《缠论》中唯一出现的上证指数月线图来做例子的图来做讲解,原文中在第课。

       è¿žçº¿ä¹‹åŽçš„图:

        (红绿箭头以原文为主,连线图是我自己编的程序)对于第一个绿箭头,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在此引用《缠论》原文:

        但是之后,很多人疑惑的是:为什么第二个红箭头和第四个绿箭头不能连接,感觉也挺合适的。其根本逻辑在于:

        规律如上所示,当出现未连接的顶分型比后来的顶分型高时,后来的顶分型是不能够连接成笔的。如此,就可以解决很多难题。我来举一个例子,其他的感兴趣自己画,都能唯一画出一条直线连成的笔。

       ä¸€èˆ¬å¤æ‚K线,还是很容易画出来的。这个就不说了。加入有个庄家有病,每天就这么做K线。那么,我们能不能连接出一笔来(实际生活中由于%的限制,不能无限扩展)。

        第一笔从d开始,当K线走到0时,连接成一笔,这一笔就定下来了;

        K线走到1,不影响d0,K线走到2时,需要更改第一笔,改为d2,;

        K线走到3时,d2不变。K线走到4时,d2变为d4,无限延伸,直至出现奇数序列的底低于d的底,dn(n为偶数)被终结。

        假使d的低点低于,则当出现在上面的时,d为这一笔的连线。如果出现在下面,且此时d的低点低于的低点,则此时保持d即可。

        在K线被终结的时候,总是有唯一的笔dn被连接出来,n为奇数时,笔为dn-1,n为奇数时,笔为dn。加入d是从上往下,分析同理。

        如此复杂的K线图都能唯一画出一笔来,难道还能说《缠论》的笔试千人千笔么?

        祝大家周末愉快!

缠论理论

       é¡¶åº•åˆ†åž‹â†’笔→线段→中枢

        任何周期的任何阶段的顶一定是顶分型构成的;

        任何周期的任何阶段的底一定是底分型构成的;

        不含包含关系的3æ ¹K线,中间一根高点最高,低点也最高

        不含包含关系的3æ ¹K线,中间一根高点最低,低点也最低

        多空双方三次交战后阶段性强弱的结果展示。

        包含就是相邻两个K线,其中一根K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被另一根所包含住。换言之,就是其中一根的高点比另一根的高点高,低点也比另一根的低点低。(只看最高点和最低点)

        上升趋势中的包含关系处理原则是:高点取高的,低点取低的,简称高高;

        下降趋势中的包含关系处理原则是:高点取低的,低点也取低的,简称低低。

        按照时间顺序,相邻两根发生就处理包含关系。

        1.当遇到第一根需要处理的K线时,先看前两根K线,这两根K线的方向决定是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若之前两根K线是上升趋势,则采用高高原则,反之采用低低原则。

        2.处理包含后再包含时,记住时间不可逆,就像象棋里的小兵,只能往前。

        最具威力的分型:通常情况下,非包含关系处理后的顶分型中,第三根K线如果跌破第一根K线的最低位置,且收盘不能收到第一根K线的中间位置之上,属于最强的顶分型,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底分型反之。

        较有为例的分型:如果第二根k线上影线较长,或者是长阴线,而第3跟k线不能以阳线收在第二根k线中间之上,那么该分型的威力就比较大,最终延续成笔的可能性比较大,底分型反之。

        按照笔的严格定义,可以在各个周期对照定义将每一笔画出,各个周期互不影响,如果按照定义符合5分钟一笔,同时在定义上也是分钟一笔,完全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

        类似组装结构,它首先定义了走势中最小级别,然后再最小级别上使用严格笔画出每一笔走势,然后用笔去组成线段,然后再定义上用该级别的线段组成大一几倍的笔,然后再用笔去推线段,然后再定义该级别线段为更大级别的一笔,这样使得从大到小的每个级别都有着严格的机构对应。

        严格笔快,适合定点交易(只做三买,做完就切换股票),推笔成笔更难稳定性更强,适合长期交易(对一只股票长期跟踪)。

        严格笔的定义:相邻的顶底分析之间构成一笔。

        要点:

        1.处理完包含关系的顶底分析之间至少有一根非公用k线,即:从顶分型的最高一根k线至底分型的最低一根k线至少有5跟不包含关系的k线;

        2.必须是一顶一底,顶底见才可以连为一笔;

        3.对于顶,如果后面还有一个顶更高,保留后面的,对于底,如果后面还有一个更低的,保留后面的。

        1.多玩消消乐

        2.快速找到图中明显的高低点,并目测高低点之间的k线是否够5根;

        3.如果不够5根,快速pass掉;

        4.如果够5根,则处理有包含关系的k线,处理完成后再贯彻高低点是否有5æ ¹k线,如果不够,继续pass,如果够,链接顶和底,花为一笔。

        5.修正。

        线段定义:1.必须最少有3笔,且有重合部分;2.与起始笔与最终笔的方向一致

缠论第课:线段划分标准的再分辨分型、笔、线段篇

       线段划分标准再分辨

       线段划分的标准在第课中被提出,但使用抽象数学语言可能让人难以理解。本文将对线段划分的关键点进行详细解析。

       线段划分的核心在于特征序列的元素关系。特征序列的元素在同一个序列中才有包含关系可言。例如,向上段后接着向下段,前者的元素方向相反,不可能存在包含关系。分型定义是因为在判断转折点前,前一段线段未被破坏时,可以存在前一段的分型,因为它们处于同一序列。当转折点前的线段被破坏时,如果破坏的第一笔非转折点开始的第一笔,则特征序列的分型结构仍可成立。此时,转折点前的最后一个特征序列元素与转折点后第一个特征元素之间有缺口,后者与破坏笔不是包含关系,否则缺口无法封闭,破坏笔不能破坏前一线段。

       在转折点开始时,如果第一笔破坏前线段,之后延伸出三笔,其中第三笔结束位置破坏第一笔,新线段形成,前线段结束。若第三笔完全在第一笔范围内,无法定义特征序列,因为特征序列与走势相反,且走势方向不确定。最后,转折点后元素的包含关系可应用,因为这些元素属于同一性质,或者原线段延续,或为新线段非特征序列,同属一类,可考察包含关系。

       线段划分遵循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转折点前未被破坏时,可以存在分型;第二种是转折点前被破坏时,分为两种结果:第一笔破坏导致新线段形成,旧线段结束;或第一笔被破坏导致新线段形成,但旧线段延续。判断过程简单:假设转折点是分界点,考察两种情况是否满足,满足则为线段分界点,否则线段延续。

       特征序列元素包含关系仅适用于同一序列内。转折点前后的元素不考虑包含关系,转折点后元素的包含关系则适用。线段划分基于两种情况的判断标准:特征序列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是否存在缺口。线段划分的程序是假设转折点为分界点,考察两种情况,满足其中之一则为分界点,否则线段延续。

缠论(3)|再说分型

       åœ¨ä¸Šä¸€èŠ‚课中,给出了3根无包含关系的完全分类,共分为4类,即:上升型、下降型、顶分型、底分型。

        一.顶分型

        中间K线的高点是三根K线中最高的,低点也是三根K线低点中最高的。

       äºŒ.底分型

        中间K线的低点是三根K线中最低的,高点也是三根K线高点中最低的。

       ç”±äºŽé¡¶åˆ†åž‹çš„底和底分型的顶没有意义,所以以后说到的顶和底分别是顶分型的顶和底分型的底。

        三.笔

        1.笔的定义:两个相邻的顶和底之间构成一笔。

       æ³¨æ„ï¼šä»¥ä¸‹å‡ ç§æƒ…况,不能构成笔,或者构成的笔不严格.

        (1)顶和底共用一根K线,不构成笔

        (2)顶和底中间没有其他K线,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笔

        因此,顶和底中间至少有1æ ¹K线是构成一笔的最基本要求。

        上升笔:底分型+上升K线+顶分型

        下降笔:顶分型+下降K线+底分型

        四.线段

        1.定义:连续的三笔之间若存在重叠部分,其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连线为线段

通达信版本-缠论笔段预测主图指标,源代码免费分享

       显示开关:=1;

       顶价:=REF(H,BARSLAST(H>REF(H,1)));

       底价:=REF(L,BARSLAST(L<REF(L,1)));

       分型顶0:=H>顶价 AND L>底价;

       分型底0:=L<顶价 AND H<底价;

       分型顶1:=分型顶0 AND H=HHV(H,BARSLAST(分型底0));

       分型底1:=分型底0 AND L=LLV(L,BARSLAST(分型顶0));

       分型顶:=FILTERX(分型顶1,BARSLAST(分型底1));

       分型底:=FILTERX(分型底1,BARSLAST(分型顶1));

       UP1:=BARSLAST(分型底);

       顶力度1:=HHV(L,UP1+1)>LLV(H,UP1+1);

       顶包含1:=COUNT(L>REF(L,1),UP1)>2 AND COUNT(H>REF(H,1),UP1)>2;

       DN1:=BARSLAST(分型顶);

       底力度1:=HHV(L,DN1+1)>LLV(H,DN1+1);

       底包含1:=COUNT(H>REF(H,1),DN1)>2 AND COUNT(L>REF(L,1),DN1)>2;

       笔顶:=分型顶 AND UP1>3 AND 顶力度1 AND 顶包含1;

       笔底:=分型底 AND DN1>3 AND 底力度1 AND 底包含1;

       笔顶:=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笔底:=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笔顶:=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笔底:=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笔顶1:=FILTERX(笔顶,BARSLAST(笔底));

       笔底1:=FILTERX(笔底,BARSLAST(笔顶));

       UP2:=BARSLAST(笔底1);

       顶力度2:=HHV(L,UP2+1)>LLV(H,UP2+1);

       顶包含2:=COUNT(L>REF(L,1),UP2)>2 AND COUNT(H>REF(H,1),UP2)>2;

       DN2:=BARSLAST(笔顶1);

       底力度2:=HHV(L,DN2+1)>LLV(H,DN2+1);

       底包含2:=COUNT(H>REF(H,1),DN2)>2 AND COUNT(L>REF(L,1),DN2)>2;

       笔顶:=分型顶 AND UP2>3 AND 顶力度2 AND 顶包含2;

       笔底:=分型底 AND DN2>3 AND 底力度2 AND 底包含2;

       笔顶:=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笔底:=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笔顶2:=FILTERX(笔顶,BARSLAST(笔底));

       笔底2:=FILTERX(笔底,BARSLAST(笔顶));

       笔顶3:=笔顶1 OR 笔顶2;

       笔底3:=笔底1 OR 笔底2;

       笔顶:=FILTERX(笔顶3 AND H=HHV(H,BARSLAST(笔底3)),BARSLAST(笔底3));

       笔底:=FILTERX(笔底3 AND L=LLV(L,BARSLAST(笔顶3)),BARSLAST(笔顶3));

       笔顶:=FILTERX(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BARSLAST(笔底));

       笔底:=FILTERX(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BARSLAST(笔顶));

       笔顶:=笔顶 AND (BARSLAST(笔底)>1 OR BARSLAST(笔底)=DRAWNULL);

       笔底:=笔底 AND (BARSLAST(笔顶)>1 OR BARSLAST(笔顶)=DRAWNULL);

       笔顶:=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OR BARSLAST(笔底)=DRAWNULL);

       笔底:=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OR BARSLAST(笔顶)=DRAWNULL);

       笔顶:=FILTERX(笔顶,BARSLAST(笔底));

       笔底:=FILTERX(笔底,BARSLAST(笔顶));

       笔顶:=笔顶 AND (BARSLAST(笔底)>2 OR BARSLAST(笔底)=DRAWNULL);

       笔底:=笔底 AND (BARSLAST(笔顶)>2 OR BARSLAST(笔顶)=DRAWNULL);

       笔顶:=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OR BARSLAST(笔底)=DRAWNULL);

       笔底:=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OR BARSLAST(笔顶)=DRAWNULL);

       笔顶:=FILTERX(笔顶,BARSLAST(笔底));

       笔底:=FILTERX(笔底,BARSLAST(笔顶));

       笔顶:=笔顶 AND (BARSLAST(笔底)>3 OR BARSLAST(笔底)=DRAWNULL);

       笔底:=笔底 AND (BARSLAST(笔顶)>3 OR BARSLAST(笔顶)=DRAWNULL);

       笔顶:=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OR BARSLAST(笔底)=DRAWNULL);

       笔底:=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OR BARSLAST(笔顶)=DRAWNULL);

       笔顶:=FILTERX(笔顶,BARSLAST(笔底));

       笔底:=FILTERX(笔底,BARSLAST(笔顶));

       DN:=BARSLAST(笔顶);

       底力度:=HHV(L,DN+1)>LLV(H,DN+1);

       底包含:=COUNT(H>REF(H,1),DN)>2 AND COUNT(L>REF(L,1),DN)>2;

       笔底:=笔底 AND (笔底<>1) AND DN>3 AND 底力度 AND 底包含 AND (L=LLV(L,BARSLAST(笔顶)));

       笔底:=FILTERX(笔底,BARSLAST(笔顶));

       UP:=BARSLAST(笔底);

       顶力度:=HHV(L,UP+1)>LLV(H,UP+1);

       顶包含:=COUNT(L>REF(L,1),UP)>2 AND COUNT(H>REF(H,1),UP)>2;

       笔顶:=笔顶 AND (笔顶<>1) AND UP>3 AND 顶力度 AND 顶包含 AND (H=HHV(H,BARSLAST(笔底)));

       笔顶:=FILTERX(笔顶,BARSLAST(笔底));

       笔顶:=笔顶 OR 笔顶;

       笔底:=笔底 OR 笔底;

       笔顶:=FILTERX(笔顶 AND H=HHV(H,BARSLAST(笔底)),BARSLAST(笔底));

       笔底:=FILTERX(笔底 AND L=LLV(L,BARSLAST(笔顶)),BARSLAST(笔顶));

       UP:=BARSLAST(笔底);

       顶力度:=HHV(L,UP+1)>LLV(H,UP+1);

       顶包含:=COUNT(L>REF(L,1),UP)>2 AND COUNT(H>REF(H,1),UP)>2;

       DN:=BARSLAST(笔顶);

       底力度:=HHV(L,DN+1)>LLV(H,DN+1);

       底包含:=COUNT(H>REF(H,1),DN)>2 AND COUNT(L>REF(L,1),DN)>2;

       笔顶:=笔顶 AND UP>3 AND 顶力度 AND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皮皮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