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没有溯源码】【白金钻指标源码】【浙江网校系统源码】进程通信源码_进程通信源码怎么设置

2024-11-24 21:53:31 来源:订房间源码 分类:热点

1.代码 | C语言根据可执行文件名获取进程运行信息
2.shmdt共享内存应用范例
3.进程通信的进程进程7种方式
4.System v 和Posix
5.ZMQ源码详细解析 之 进程内通信流程
6.linux内核通信核心技术:Netlink源码分析和实例分析

进程通信源码_进程通信源码怎么设置

代码 | C语言根据可执行文件名获取进程运行信息

       通过C语言,根据可执行文件名获取进程运行信息的通信通信代码示例如下。本文提供3年嵌入式物联网学习资源,源码源码包括C语言、设置Linux开发、进程进程数据结构等内容,通信通信海南没有溯源码以及软件开发、源码源码STM单片机、设置ARM硬件开发、进程进程物联网通信开发、通信通信综合项目开发教程资料,源码源码同时附带笔试面试真题。设置

       以下是进程进程程序源码的主要部分:

       main.c文件:

       proc_info.c文件:

       proc_info.h文件:

       进行编译时,由于使用了线程功能,通信通信需要链接pthread库。源码源码

       测试结果显示,通过此代码,可以获取到线程数、虚拟内存占用大小、物理内存占用大小、进程PID、CPU占用率和进程启动次数等信息。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oXlv...

       转载自:嵌入式大杂烩

       文章来源于:blog.csdn.net/fangye...

       原文链接:代码 | C语言根据可执行文件名获取进程运行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网络,旨在免费分享知识,尊重原作者版权,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shmdt共享内存应用范例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两个共享内存的应用范例:父子进程通信和多进程读写。

       首先,父子进程通信的范例通过shm.c源代码实现。程序创建了一个私有共享内存,通过fork()创建子进程,子进程在写入消息后调用shmdt()进行分离,父进程在一定延迟后读取共享内存并输出内容。执行结果表明,子进程的消息成功被父进程读取。

       其次,多进程读写范例包含两个部分:一个进程写入,另一个进程读取。在shmwrite.c中,创建共享内存并写入"test"及其对应的整数,然后在shmread.c中,从共享内存中读取并显示这些信息。第一次执行写入后,第二次写入会因为共享内存已存在而失败,需要使用ipcrm命令删除共享内存。

       整个过程演示了共享内存在多进程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共享内存的创建、写入、读取和删除。通过这两个范例,可以理解共享内存在进程间通信中的作用和基本操作。

进程通信的7种方式

       进程通信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7种主要的途径。从共享存储、管道到消息传递,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特点和应用场景。让我们逐一探索:

       1. 共享存储系统

        - 基于数据结构的白金钻指标源码通信:适用于传递少量数据,效率较低,适合低级通信。

        - 基于存储区的通信:通过共享内存区实现进程间的数据交换。

       2. 管道通信系统:通过无名管道(Unix系统早期形式)和命名管道(有唯一文件名,可被多个进程访问)连接读写进程,实现同步与互斥控制。

       3. 消息传递系统

        - 直接通信:使用发送原语直接传递消息。

        - 间接通信:通过邮箱共享实体进行发送和接收,提供灵活性。

       4.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

        - 套接字:进程间通信和网络通信的核心,分为基于文件和网络的两种类型。

        - 远程过程调用(RPC):支持跨主机通信,通过网络进行方法调用。

       5. 消息队列: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可以指定消息类型和优先级,支持按需接收。

       6. 共享内存:高效地在进程间传递大量数据,通过内存映射或共享内存机制实现。

       7. 信号量:用于进程间同步,通过PV操作实现互斥和同步,不直接存储数据。

       以上每一种通信方式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是进程间协作的关键。通过深入学习,您可以更好地构建和优化您的系统设计。想深入了解这些技术,欢迎加入点击链接加入群聊 ,获取更多内核源码和学习资源!

System v 和Posix

       在Linux系统中进行进程间通信时,我们常常会遇到System v和POSIX两种类型的接口。POSIX,全称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for Computing Systems,是由IEEE和ISO/IEC合作制定的一套标准,旨在确保应用程序在不同操作系统上源代码级别的移植性。它源于年代早期的UNIX用户组工作,旨在统一System V(由AT&T开发)和Berkeley BSD系统之间的调用接口,最终在年发布了POSIX.1标准(IEEE .1-)。

       System V,最初称为AT&T System V,是Unix众多版本中的一员,由AT&T开发于年,历经多个版本,其中SVR4(System V Release 4)最为成功,影响了诸如初始化脚本(/etc/init.d)等UNIX共同特性。System V不仅仅局限于AT&T的硬件,许多转售版本如Dell SVR4和Bull SVR4也基于其。如今,SCO OpenServer基于System V Release 3,而SUN Solaris和SCO UnixWare则基于SVR4。System V被视为UNIX两种主要风格(另一是BSD)之一,但随着Linux和QNX等非传统实现的出现,这一分类不再准确。标准化努力如POSIX致力于减少不同实现之间的差异。

       System V和POSIX在Linux/unix系统编程中扮演着接口协议的角色,POSIX相对System V更新,语法简洁。浙江网校系统源码进程间通信(IPC)是两者共同关注的领域,POSIX IPC中对象有名称,如mq_open、sem_open、shm_open中的名称并不一定对应文件系统。创建或打开IPC对象时,需要指定操作模式,如读写权限。而System V IPC中,key_t类型在msget、semget、shmget等函数中扮演关键角色。

ZMQ源码详细解析 之 进程内通信流程

       ZMQ进程内通信流程解析

       ZMQ的核心进程内通信原理相当直接,它利用线程间的两个队列(我称为pipe)进行消息交换。每个线程通过一个队列发送消息,从另一个队列接收。ZMQ负责将pipe绑定到对应线程,并在send和recv操作中通过pipe进行数据传输,非常简单。

       我们通过一个示例程序来理解源码的工作流程。程序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加上sleep是为了便于分析流程。程序从`zmq_ctx_new()`开始,这个函数创建了一个上下文(context),这是ZMQ操作的起点。

       在创建socket时,如`zmq_socket(context, ZMQ_REP)`,实际调用了`ctx->create_socket`,socket类型决定了其特性。rep_t是基于router_t的特化版本,主要通过限制router_t的某些功能来实现响应特性。socket的创建涉及到诸如endpoint、slot和 mailbox等概念,它们在多线程环境中协同工作。

       进程内通信的建立通过`zmq_bind(responder, "inproc://hello")`来实现,这个端点被注册到上下文的endpoint集合中,便于其他socket找到通信通道。zmq的优化主要集中在关键路径上,避免对一次性操作过度优化。

       接下来的recv函数是关键,即使没有连接,它也会尝试接收消息。`xrecv`函数根据进程状态可能阻塞或返回EAGAIN。recv过程涉及`msg_t`消息的处理,以及与`signaler`和`mailbox`的交互,这些组件构成了无锁通信的核心。

       发送端通过`connect`函数建立连接,创建连接通道,并将pipe关联到socket。这个过程涉及无锁队列的管理,如ypipe_t和pipe_t,以及如何均衡发送和接收。

       总结来说,ZMQ进程内通信的核心是通过管道、队列和事件驱动机制,实现了线程间的数据交换。随着对ZMQ源码的解析接口收费源码深入,会更深入理解这些基础组件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linux内核通信核心技术:Netlink源码分析和实例分析

       Linux内核通信核心技术:Netlink源码分析和实例分析

       什么是netlink?Linux内核中一个用于解决内核态和用户态交互问题的机制。相比其他方法,netlink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交互方式。它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路由、用户态socket协议、防火墙、netfilter子系统等。

       Netlink内核代码走读:内核代码位于net/netlink/目录下,包括头文件和实现文件。头文件在include目录,提供了辅助函数、宏定义和数据结构,对理解消息结构非常有帮助。关键文件如af_netlink.c,其中netlink_proto_init函数注册了netlink协议族,使内核支持netlink。

       在客户端创建netlink socket时,使用PF_NETLINK表示协议族,SOCK_RAW表示原始协议包,NETLINK_USER表示自定义协议字段。sock_register函数注册协议到内核中,以便在创建socket时使用。

       Netlink用户态和内核交互过程:主要通过socket通信实现,包括server端和client端。netlink操作基于sockaddr_nl协议套接字,nl_family制定协议族,nl_pid表示进程pid,nl_groups用于多播。消息体由nlmsghdr和msghdr组成,用于发送和接收消息。内核创建socket并监听,用户态创建连接并收发信息。

       Netlink关键数据结构和函数:sockaddr_nl用于表示地址,nlmsghdr作为消息头部,msghdr用于用户态发送消息。内核函数如netlink_kernel_create用于创建内核socket,netlink_unicast和netlink_broadcast用于单播和多播。

       Netlink用户态建立连接和收发信息:提供测试例子代码,代码在github仓库中,可自行测试。核心代码包括接收函数打印接收到的消息。

       总结:Netlink是一个强大的内核和用户空间交互方式,适用于主动交互场景,如内核数据审计、安全触发等。早期iptables使用netlink下发配置指令,但在iptables后期代码中,使用了iptc库,核心思路是使用setsockops和copy_from_user。对于配置下发场景,netlink非常实用。

       链接:内核通信之Netlink源码分析和实例分析

C++后端开发——POSIX网络API解析

       网络中进程之间如何通信?网络中进程通信的唯一标识是三元组(ip地址,协议,端口),利用此标识,电脑源码笔记大全网络进程可以进行交互。实现网络通信的常用API是UNIX BSD的套接字(socket)和UNIX System V的TLI,而现代应用几乎都采用socket。

       POSIX标准定义了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提供的接口标准,实现源代码级别的软件可移植性。不同内核提供的系统调用不同,POSIX标准通过统一接口解决了源代码移植问题。如创建进程的函数,Linux下是fork,Windows下是createprocess。编写程序时只需包含unistd.h,调用统一接口函数,实现源代码级别移植。

       POSIX网络API是网络编程常用的接口,包括socket、bind、listen、connect、accept、send、recv等。socket函数用于创建句柄和TCB控制块,建立文件描述符与内部控制块的对应关系。bind函数将特定地址赋给socket,listen函数开始监听网络上的连接请求,connect函数向服务端发起连接请求,accept函数接收连接请求并分配新描述符,send和recv函数用于数据收发。

       注意点包括:主机字节序与网络字节序的转换,listen、connect、accept三个函数与三次握手过程,send和recv数据收发策略,以及close关闭socket的四次挥手过程。实现网络中进程通信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这些API,并注意细节。

一个Linux多进程编程?

       1 引言

       对于没有接触过Unix/Linux操作系统的人来说,fork是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它执行一次却返回两个值。fork函数是Unix系统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是七十年代UNIX早期的开发者经过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艰苦探索后取得的成果,一方面,它使操作系统在进程管理上付出了最小的代价,另一方面,又为程序员提供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多进程方法。与DOS和早期的Windows不同,Unix/Linux系统是真正实现多任务操作的系统,可以说,不使用多进程编程,就不能算是真正的Linux环境下编程。

       多线程程序设计的概念早在六十年代就被提出,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Unix系统中才引入多线程机制,如今,由于自身的许多优点,多线程编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在Linux下编写多进程和多线程程序的一些初步知识。

       2 多进程编程

       什么是一个进程?进程这个概念是针对系统而不是针对用户的,对用户来说,他面对的概念是程序。当用户敲入命令执行一个程序的时候,对系统而言,它将启动一个进程。但和程序不同的是,在这个进程中,系统可能需要再启动一个或多个进程来完成独立的多个任务。多进程编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进程控制和进程间通信,在了解这些之前,我们先要简单知道进程的结构。

       2.1 Linux下进程的结构

       Linux下一个进程在内存里有三部分的数据,就是"代码段"、"堆栈段"和"数据段"。其实学过汇编语言的人一定知道,一般的CPU都有上述三种段寄存器,以方便操作系统的运行。这三个部分也是构成一个完整的执行序列的必要的部分。

       "代码段",顾名思义,就是存放了程序代码的数据,假如机器中有数个进程运行相同的一个程序,那么它们就可以使用相同的代码段。"堆栈段"存放的就是子程序的返回地址、子程序的参数以及程序的局部变量。而数据段则存放程序的全局变量,常数以及动态数据分配的数据空间(比如用malloc之类的函数取得的空间)。这其中有许多细节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介绍了。系统如果同时运行数个相同的程序,它们之间就不能使用同一个堆栈段和数据段。

       2.2 Linux下的进程控制

       在传统的Unix环境下,有两个基本的操作用于创建和修改进程:函数fork( )用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该进程几乎是当前进程的一个完全拷贝;函数族exec( )用来启动另外的进程以取代当前运行的进程。Linux的进程控制和传统的Unix进程控制基本一致,只在一些细节的地方有些区别,例如在Linux系统中调用vfork和fork完全相同,而在有些版本的Unix系统中,vfork调用有不同的功能。由于这些差别几乎不影响我们大多数的编程,在这里我们不予考虑。

       2.2.1 fork( )

       fork在英文中是"分叉"的意思。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一个进程在运行中,如果使用了fork,就产生了另一个进程,于是进程就"分叉"了,所以这个名字取得很形象。下面就看看如何具体使用fork,这段程序演示了使用fork的基本框架:

       void main(){

       int i;

       if ( fork() == 0 ) {

       /* 子进程程序 */

       for ( i = 1; i <; i ++ ) printf("This is child process\n");

       }

       else {

       /* 父进程程序*/

       for ( i = 1; i <; i ++ ) printf("This is process process\n");

       }

       }

       程序运行后,你就能看到屏幕上交替出现子进程与父进程各打印出的一千条信息了。如果程序还在运行中,你用ps命令就能看到系统中有两个它在运行了。

       那么调用这个fork函数时发生了什么呢?fork函数启动一个新的进程,前面我们说过,这个进程几乎是当前进程的一个拷贝:子进程和父进程使用相同的代码段;子进程复制父进程的堆栈段和数据段。这样,父进程的所有数据都可以留给子进程,但是,子进程一旦开始运行,虽然它继承了父进程的一切数据,但实际上数据却已经分开,相互之间不再有影响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不再共享任何数据了。它们再要交互信息时,只有通过进程间通信来实现,这将是我们下面的内容。既然它们如此相象,系统如何来区分它们呢?这是由函数的返回值来决定的。对于父进程,fork函数返回了子程序的进程号,而对于子程序,fork函数则返回零。在操作系统中,我们用ps函数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进程号,对父进程而言,它的进程号是由比它更低层的系统调用赋予的,而对于子进程而言,它的进程号即是fork函数对父进程的返回值。在程序设计中,父进程和子进程都要调用函数fork()下面的代码,而我们就是利用fork()函数对父子进程的不同返回值用if...else...语句来实现让父子进程完成不同的功能,正如我们上面举的例子一样。我们看到,上面例子执行时两条信息是交互无规则的打印出来的,这是父子进程独立执行的结果,虽然我们的代码似乎和串行的代码没有什么区别。

       读者也许会问,如果一个大程序在运行中,它的数据段和堆栈都很大,一次fork就要复制一次,那么fork的系统开销不是很大吗?其实UNIX自有其解决的办法,大家知道,一般CPU都是以"页"为单位来分配内存空间的,每一个页都是实际物理内存的一个映像,象INTEL的CPU,其一页在通常情况下是字节大小,而无论是数据段还是堆栈段都是由许多"页"构成的,fork函数复制这两个段,只是"逻辑"上的,并非"物理"上的,也就是说,实际执行fork时,物理空间上两个进程的数据段和堆栈段都还是共享着的,当有一个进程写了某个数据时,这时两个进程之间的数据才有了区别,系统就将有区别的"页"从物理上也分开。系统在空间上的开销就可以达到最小。

       下面演示一个足以"搞死"Linux的小程序,其源代码非常简单:

       void main()

       {

       for( ; ; ) fork();

       }

       这个程序什么也不做,就是死循环地fork,其结果是程序不断产生进程,而这些进程又不断产生新的进程,很快,系统的进程就满了,系统就被这么多不断产生的进程"撑死了"。当然只要系统管理员预先给每个用户设置可运行的最大进程数,这个恶意的程序就完成不了企图了。

       2.2.2 exec( )函数族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进程如何来启动另一个程序的执行。在Linux中要使用exec函数族。系统调用execve()对当前进程进行替换,替换者为一个指定的程序,其参数包括文件名(filename)、参数列表(argv)以及环境变量(envp)。exec函数族当然不止一个,但它们大致相同,在Linux中,它们分别是:execl,execlp,execle,execv,execve和execvp,下面我只以execlp为例,其它函数究竟与execlp有何区别,请通过manexec命令来了解它们的具体情况。

       一个进程一旦调用exec类函数,它本身就"死亡"了,系统把代码段替换成新的程序的代码,废弃原有的数据段和堆栈段,并为新程序分配新的数据段与堆栈段,唯一留下的,就是进程号,也就是说,对系统而言,还是同一个进程,不过已经是另一个程序了。(不过exec类函数中有的还允许继承环境变量之类的信息。)

       那么如果我的程序想启动另一程序的执行但自己仍想继续运行的话,怎么办呢?那就是结合fork与exec的使用。下面一段代码显示如何启动运行其它程序:

       char command[];

       void main()

       {

       int rtn; /*子进程的返回数值*/

       while(1) {

       /* 从终端读取要执行的命令 */

       printf( ">" );

       fgets( command, , stdin );

       command[strlen(command)-1] = 0;

       if ( fork() == 0 ) {

       /* 子进程执行此命令 */

       execlp( command, command );

       /* 如果exec函数返回,表明没有正常执行命令,打印错误信息*/

       perror( command );

       exit( errorno );

       }

       else {

       /* 父进程, 等待子进程结束,并打印子进程的返回值 */

       wait ( &rtn );

       printf( " child process return %d\n",. rtn );

       }

       }

       }

       此程序从终端读入命令并执行之,执行完成后,父进程继续等待从终端读入命令。熟悉DOS和WINDOWS系统调用的朋友一定知道DOS/WINDOWS也有exec类函数,其使用方法是类似的,但DOS/WINDOWS还有spawn类函数,因为DOS是单任务的系统,它只能将"父进程"驻留在机器内再执行"子进程",这就是spawn类的函数。WIN已经是多任务的系统了,但还保留了spawn类函数,WIN中实现spawn函数的方法同前述UNIX中的方法差不多,开设子进程后父进程等待子进程结束后才继续运行。UNIX在其一开始就是多任务的系统,所以从核心角度上讲不需要spawn类函数。

       在这一节里,我们还要讲讲system()和popen()函数。system()函数先调用fork(),然后再调用exec()来执行用户的登录shell,通过它来查找可执行文件的命令并分析参数,最后它么使用wait()函数族之一来等待子进程的结束。函数popen()和函数system()相似,不同的是它调用pipe()函数创建一个管道,通过它来完成程序的标准输入和标准输出。这两个函数是为那些不太勤快的程序员设计的,在效率和安全方面都有相当的缺陷,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

       2.3 Linux下的进程间通信

       详细的讲述进程间通信在这里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笔者很难有信心说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所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首先向大家推荐著名作者Richard Stevens的著名作品:《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它的中文译本《UNIX环境高级编程》已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原文精彩,译文同样地道,如果你的确对在Linux下编程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赶紧将这本书摆到你的书桌上或计算机旁边来。说这么多实在是难抑心中的景仰之情,言归正传,在这一节里,我们将介绍进程间通信最最初步和最最简单的一些知识和概念。

       首先,进程间通信至少可以通过传送打开文件来实现,不同的进程通过一个或多个文件来传递信息,事实上,在很多应用系统里,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但一般说来,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不包括这种似乎比较低级的通信方法。Unix系统中实现进程间通信的方法很多,而且不幸的是,极少方法能在所有的Unix系统中进行移植(唯一一种是半双工的管道,这也是最原始的一种通信方式)。而Linux作为一种新兴的操作系统,几乎支持所有的Unix下常用的进程间通信方法: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套接口等等。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2.3.1 管道

       管道是进程间通信中最古老的方式,它包括无名管道和有名管道两种,前者用于父进程和子进程间的通信,后者用于运行于同一台机器上的任意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无名管道由pipe()函数创建:

       #include <unistd.h>

       int pipe(int filedis[2]);

       参数filedis返回两个文件描述符:filedes[0]为读而打开,filedes[1]为写而打开。filedes[1]的输出是filedes[0]的输入。下面的例子示范了如何在父进程和子进程间实现通信。

       #define INPUT 0

       #define OUTPUT 1

       void main() {

       int file_descriptors[2];

       /*定义子进程号 */

       pid_t pid;

       char buf[];

       int returned_count;

       /*创建无名管道*/

       pipe(file_descriptors);

       /*创建子进程*/

       if((pid = fork()) == -1) {

       printf("Error in fork\n");

       exit(1);

       }

       /*执行子进程*/

       if(pid == 0) {

       printf("in the spawned (child) process...\n");

       /*子进程向父进程写数据,关闭管道的读端*/

       close(file_descriptors[INPUT]);

       write(file_descriptors[OUTPUT], "test data", strlen("test data"));

       exit(0);

       } else {

       /*执行父进程*/

       printf("in the spawning (parent) process...\n");

       /*父进程从管道读取子进程写的数据,关闭管道的写端*/

       close(file_descriptors[OUTPUT]);

       returned_count = read(file_descriptors[INPUT], buf, sizeof(buf));

       printf("%d bytes of data received from spawned process: %s\n",

       returned_count, buf);

       }

       }

       在Linux系统下,有名管道可由两种方式创建:命令行方式mknod系统调用和函数mkfifo。下面的两种途径都在当前目录下生成了一个名为myfifo的有名管道:

       方式一:mkfifo("myfifo","rw");

       方式二:mknod myfifo p

       生成了有名管道后,就可以使用一般的文件I/O函数如open、close、read、write等来对它进行操作。下面即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已经创建了一个名为myfifo的有名管道。

       /* 进程一:读有名管道*/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void main() {

       FILE * in_file;

       int count = 1;

       char buf[];

       in_file = fopen("mypipe", "r");

       if (in_file == NULL) {

       printf("Error in fdopen.\n");

       exit(1);

       }

       while ((count = fread(buf, 1, , in_file)) > 0)

       printf("received from pipe: %s\n", buf);

       fclose(in_file);

       }

       /* 进程二:写有名管道*/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void main() {

       FILE * out_file;

       int count = 1;

       char buf[];

       out_file = fopen("mypipe", "w");

       if (out_file == NULL) {

       printf("Error opening pipe.");

       exit(1);

       }

       sprintf(buf,"this is test data for the named pipe example\n");

       fwrite(buf, 1, , out_file);

       fclose(out_file);

       }

       2.3.2 消息队列

       消息队列用于运行于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它和管道很相似,事实上,它是一种正逐渐被淘汰的通信方式,我们可以用流管道或者套接口的方式来取代它,所以,我们对此方式也不再解释,也建议读者忽略这种方式。

       2.3.3 共享内存

       共享内存是运行在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最快的方式,因为数据不需要在不同的进程间复制。通常由一个进程创建一块共享内存区,其余进程对这块内存区进行读写。得到共享内存有两种方式:映射/dev/mem设备和内存映像文件。前一种方式不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开销,但在现实中并不常用,因为它控制存取的将是实际的物理内存,在Linux系统下,这只有通过限制Linux系统存取的内存才可以做到,这当然不太实际。常用的方式是通过shmXXX函数族来实现利用共享内存进行存储的。

       首先要用的函数是shmget,它获得一个共享存储标识符。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t shmget(key_t key, int size, int flag);

       这个函数有点类似大家熟悉的malloc函数,系统按照请求分配size大小的内存用作共享内存。Linux系统内核中每个IPC结构都有的一个非负整数的标识符,这样对一个消息队列发送消息时只要引用标识符就可以了。这个标识符是内核由IPC结构的关键字得到的,这个关键字,就是上面第一个函数的key。数据类型key_t是在头文件sys/types.h中定义的,它是一个长整形的数据。在我们后面的章节中,还会碰到这个关键字。

       当共享内存创建后,其余进程可以调用shmat()将其连接到自身的地址空间中。

       void *shmat(int shmid, void *addr, int flag);

       shmid为shmget函数返回的共享存储标识符,addr和flag参数决定了以什么方式来确定连接的地址,函数的返回值即是该进程数据段所连接的实际地址,进程可以对此进程进行读写操作。

       使用共享存储来实现进程间通信的注意点是对数据存取的同步,必须确保当一个进程去读取数据时,它所想要的数据已经写好了。通常,信号量被要来实现对共享存储数据存取的同步,另外,可以通过使用shmctl函数设置共享存储内存的某些标志位如SHM_LOCK、SHM_UNLOCK等来实现。

本文地址:http://5o.net.cn/html/74b42899497.html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