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LinuxInit代码的驱驱动深入分析linuxinit代码
2.Linux内核USB3.0控制器初始化代码分析
3.Linux驱动开发笔记(一):helloworld驱动源码编写、makefile编写以及驱动编译基本流程
4.Linux内核源码分析:Linux内核版本号和源码目录结构
5.linux设备驱动程序——i2c设备驱动源码实现
6.linux e1000 网卡驱动代码分析
分析LinuxInit代码的动源深入分析linuxinit代码
Linux Init代码是操作系统Linux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码分目录操作系统启动后和用户登录前的过渡环节,主要负责加载硬件设备驱动程序和核心模块,源码加载配置文件和外部服务,驱驱动以及配置和映射内存等,动源防护盾源码是码分目录操作系统的正确运行的基础。那么本文就讲讲Linux Init代码的源码深入分析。
首先,驱驱动我们来看看Linux Init代码的动源框架构成,它是码分目录由init进程驱动的,其中init进程是源码Linux操作系统中最核心的一个程序,用于启动系统内核初始化和加载外部服务,驱驱动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步,动源init进程从/etc/inittab文件加载并启动其他进程;第二步,码分目录init进程从/etc/init.d目录下加载用户自定义的服务脚本;第三步,init进程从/etc/rc?.d目录启动系统的运行级别(Runlevel)服务。
其次,可以看看Linux Init代码具体的实现过程:
1. init进程从/etc/inittab文件加载并启动其他进程:
init进程实际上读取/etc/inittab文件并解析配置参数,根据配置内容启动其他进程。
例如:
::sysinit:/etc/rc.d/rc.sysinit
该配置行告诉init进程,当系统刚启动完毕后它需要调用/etc/rc.d/rc.sysinit进行系统初始化。
2. init进程从/etc/init.d目录下加载用户自定义的服务脚本:
init进程会检查/etc/init.d目录下是否存在用户自定义的服务脚本,例如Apache、SSH等,并会按照默认的规则去加载和运行对应的服务脚本来启动相应的服务。
3. init进程从/etc/rc?.d目录启动系统的运行级别(Runlevel)服务:
init进程会从/etc/rc?.d目录读取运行级别(Runlevel)配置文件(rc?.d),来根据配置文件加载指定的服务。
其中,启动运行级别服务的代码示例如下:
# List runlevel directories
for i in /etc/rc?.d ; do
# Go through the scripts in that directory
for x in $i/S* ; do
# Split off the runlevel number
level=`echo $x | cut -b 4-`
# If it’s the one we want run it
if [ “$level” = “$RUNLEVEL” -o “$level” = “S” ]; then
# Source shell functions
. /etc/rc.d/init.d/functions
# Run the service
echo -n $”Starting $x: ”
daemon $x start
fi
done
done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Linux Init代码的执行过程是以init进程为核心,由/etc/inittab、/etc/init.d以及/etc/rc?.d三部分组成的,其中init进程用于启动系统内核初始化和加载外部服务,/etc/inittab文件用于加载其他进程,而/etc/init.d目录用于自定义服务脚本,最后/etc/rc?.d目录用于启动不同级别服务。
Linux内核USB3.0控制器初始化代码分析
RK使用synopsys dwc3的USB3.0控制器IP。初始化需要两个模块:一个在rockchip官方提供的驱动中,主要针对CPU相关的内容,如时钟、riscvdemo源码复位、电源、extcon(用于USB模式切换),另一个在synopsys提供的驱动中,与USB3.0控制器紧密相关,包括控制器内部寄存器地址、USB3.0的PHY、中断等。两个模块都完成初始化后,USB3.0控制器才能正常运行。
USB3.0控制器的设备树节点包含了兼容属性和内层兼容属性,extcon用于USB模式切换,dwc3相关属性定义了控制器和PHY。设备树节点转换为platform_device,由root节点的驱动处理。
初始化驱动分为两部分:CPU相关和USB控制器相关。rockchip驱动初始化CPU相关设置,synopsys驱动初始化控制器相关设置。下面分析这两部分。
rockchip USB驱动是platform_driver,设备树匹配属性为"rockchip,rk-dwc3"。入口函数"dwc3_rockchip_probe"主要工作包括:获取和启用时钟、将子节点转换为platform_device、处理extcon属性、异步执行"dwc3_rockchip_async_probe"函数。
extcon回调函数用于USB模式切换,通过schedule_work调度otg_work队列处理任务。"dwc3_rockchip_async_probe"异步执行,实质上是通过system_unbound_wq队列执行,主要工作是注册通知回调、给USB PHY上电及创建调试属性文件组。
struct dwc3是USB3.0 OTG控制器的核心数据结构,包含关键数据和函数。USB3.0控制器初始化主要由"dwc3_probe"完成,涉及资源分配、DMA缓冲区创建、核心初始化和模式初始化。
"dwc3_core_init"初始化USB控制器硬件,包括获取版本信息、根据模式选择复位、读取端点数量、txtphp源码初始化流式DMA映射和PHY配置。
"dwc3_core_init_mode"根据dr_mode初始化对应驱动,dr_mode在设备树中指定。设置模式驱动的函数"dwc3_core_init_mode"根据模式执行初始化,如设置为设备模式、主机模式或OTG模式。
主机和设备模式驱动的初始化在后续章节详细分析,重点在于初始化过程和模式切换机制。
Linux驱动开发笔记(一):helloworld驱动源码编写、makefile编写以及驱动编译基本流程
前言
基于linux的驱动开发学习笔记,本篇主要介绍了一个字符驱动的基础开发流程,适合有嵌入式开发经验的读者学习驱动开发。
笔者自身情况
我具备硬件基础、单片机软硬基础和linux系统基础等,但缺乏linux驱动框架基础,也未进行过linux系统移植和驱动移植开发。因此,学习linux系统移植和驱动开发将有助于打通嵌入式整套流程。虽然作为技术leader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但对产品构架中的每一块业务和技术要有基本了解。
推荐
建议参考xun为的视频教程,教程过程清晰,适合拥有丰富知识基础的资深研发人员学习。该教程不陷入固有思维误区,也不需要理解imx6的庞杂汇报,直接以实现目标为目的,无需从裸机开始开发学习,所有步骤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结合多年相关从业经验,确实能够融会贯通。从业多年,首次推荐,因为确实非常好。
驱动
驱动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驱动源码:Hello world!
步骤一:包含头文件
包含宏定义的头文件init.h,包括初始化和宏头文件,如module_init、module_exit等。
#include
包含初始化加载模块的头文件
步骤二:写驱动文件的入口和出口
使用module_init()和module_exit()宏定义入口和出口。
module_init(); module_exit();
步骤三:声明开源信息
告诉内核,本模块驱动有开源许可证。
MODULE_LICENSE("GPL");
步骤四:实现基础功能
入口函数
static int hello_init(void) { printk("Hello,pptx源码 I’m hongPangZi\n"); return 0; }
出口函数
static void hello_exit(void) { printk("bye-bye!!!\n"); }
此时可以修改步骤二的入口出口宏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总结,按照四步法,搭建了基础的驱动代码框架。
Linux驱动编译成模块
将驱动编译成模块,然后加载到内核中。将驱动直接编译到内核中,运行内核则会直接加载驱动。
步骤一:编写makefile
1 生成中间文件的名称
obj-m += helloworld.o
2 内核的路径
内核在哪,实际路径在哪
KDIR:=
3 当前路径
PWD?=$(shell pwd)
4 总的编译命令
all: make -C $(KDIR) M=$(PWD) modules
make进入KDIR路径,当前路径编译成模块。
obj-m = helloworld.o KDIR:= PWD?=$(shell pwd) all: make -C $(KDIR) M=$(PWD) modules
步骤二:编译驱动
编译驱动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内核源码要编译通过
驱动编译成的目标系统需要与内核源码对应,且内核源码需要编译通过。
2 内核源码版本
开发板或系统运行的内核版本需要与编译内核驱动的内核源码版本一致。
3 编译目标环境
在内核目录下,确认是否为需要的构架:
make menu configure export ARCH=arm
修改构架后,使用menu configure查看标题栏的内核构架。
4 编译器版本
找到使用的arm编译器(实际为arm-linux-gnueabihf-gcc,取gcc前缀):
export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5 编译
直接输入make,编译驱动,会生成hellowold.ko文件,ko文件就是编译好的驱动模块。
步骤三:加载卸载驱动
1 加载驱动
将驱动拷贝到开发板或目标系统,然后使用加载指令:
insmod helloworld.ko
会打印入口加载的printk输出。
2 查看当前加载的驱动
lsmod
可以查看到加载的驱动模块。
3 卸载驱动
rmmod helloworld
可以移除指定驱动模块(PS:卸载驱动不需要.ko后缀),卸载成功会打印之前的printk输出。
总结
学习了驱动的基础框架,为了方便测试,下一篇将使用ubuntu.编译驱动,并做好本篇文章的相关实战测试。
Linux内核源码分析:Linux内核版本号和源码目录结构
深入探索Linux内核世界:版本号与源码结构剖析
Linux内核以其卓越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著称,版本号的精心设计彰显其功能定位。Linux采用xxx.yyy.zzz的格式,其中yy代表驱动和bug修复,zz则是修订次数的递增。主版本号(xx)与次版本号(yy)共同描绘了核心功能的大致轮廓,而修订版(zz)则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Linux源码的结构犹如一座精密的城堡,由多个功能强大的模块构成。首先,arch目录下包含针对不同体系结构的代码,比如RISC-V和x的xlrd 源码虚拟地址翻译,是内核与硬件之间的重要桥梁。接着,block与drivers的区别在于,前者封装了通用的块设备操作,如读写,而后者则根据特定硬件设备分布在各自的子目录中,如GPIO设备在drivers/gpio。
为了保证组件来源的可信度和系统安全,certs目录存放认证和签名相关的代码,预先装载了必要的证书。从Linux 2.2版本开始,内核引入动态加载模块机制,fs和net目录下的代码分别支持虚拟文件系统和网络协议,这大大提升了灵活性,但同时也对组件验证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防止恶意代码的入侵。
内核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crypto目录包含了各种加密算法,如AES和DES,它们为硬件驱动提供了性能优化。同时,内核还采用了压缩算法,如LZO和LZ4,以减小映像大小,提升启动速度和内存利用效率。
文档是理解内核运作的关键,《strong>Documentation目录详尽地记录了模块的功能和规范。此外,include存储内核头文件,init负责初始化过程,IPC负责进程间通信,kernel核心代码涵盖了进程和中断管理,lib提供了通用库函数,而mm则专注于内存管理。网络功能则在net目录下,支持IPv4和TCP/IPv6等协议。
内核的实用工具和示例代码在scripts和samples目录下,而security则关注安全机制,sound负责音频驱动,tools则存放开发和调试工具,如perf和kconfig。用户内核源码在usr目录,虚拟化支持在virt,而LICENSE目录保证了源码的开放和透明。
最后,Makefile是编译内核的关键,README文件则包含了版本信息、硬件支持、安装配置指南,以及已知问题、限制和BUG修复等重要细节。这份详尽的指南是新用户快速入门Linux内核的绝佳起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目录,开发者和爱好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Linux内核的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开发、维护和优化这个强大的操作系统。[原文链接已移除,以保护版权]
linux设备驱动程序——i2c设备驱动源码实现
深入了解Linux内核中的i2c设备驱动程序详解 在Linux内核中,i2c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是一个关键部分。本文将逐步剖析其形成、匹配及源码实现,以帮助理解i2c总线的工作原理。 首先,熟悉I2C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主从结构,设备通过从机地址寻址,其工作流程涉及主器件对从机的通信。了解了基础后,我们接着来看Linux内核中的驱动程序框架。 Linux的i2c设备驱动程序框架由driver和device两部分构成。当driver和device加载到内存时,会自动调用match函数进行匹配,成功后执行probe()函数。driver中,probe()负责创建设备节点并实现特定功能;device则设置设备的I2C地址和选择适配器,如硬件I2C控制器。 示例代码中,i2c_bus_driver.c展示了driver部分的实现,而i2c_bus_device.ko和i2c_bus_device.ko的编译加载则验证了这一过程。加载device后,probe函数会被调用,确认设备注册成功。用户程序可测试驱动,通过读写传感器寄存器进行操作。 在设备创建方面,i2c_new_device接口允许在设备存在时加载驱动,但有时需要检测设备插入状态。这时,i2c_new_probed_device提供了检测功能,确保只有实际存在的设备才会被加载,有效管理资源。 深入源码分析,i2c_new_probed_device主要通过检测来实现设备存在性,最终调用i2c_new_device,但地址分配机制确保了board info中的地址与实际设备地址相符。 至此,关于Linux内核i2c驱动的讨论结束。希望这个深入解析对您理解i2c设备驱动有帮助。如果你对此话题有兴趣,可以加入作者牧野星辰的Linux内核技术交流群,获取更多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Linux内核技术交流群:获取内核学习资料包,包括视频教程、电子书和实战项目代码
内核资料直通车:Linux内核源码技术学习路线+视频教程代码资料
学习直达:Linux内核源码/内存调优/文件系统/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网络协议栈
linux e 网卡驱动代码分析
深入分析Linux e 网卡驱动代码,以Linux 4.版本的e_main.c为参考。
首先,e网卡作为PCI设备,通过pci_register_driver进行注册。
e_probe函数是关键,它实现了一系列操作,如配置netdev操作函数e_netdev_ops。
注册中断流程包括:e_request_irq注册中断,e_intr执行中断处理,__napi_schedule将poll_list挂到CPU,__raise_softirq_irqoff触发接收软中断。
网卡up配置操作则涉及:e_open打开设备,e_setup_all_tx_resources配置tx资源,e_power_up_phy使能phy芯片,e_configure进行网卡配置,e_set_rx_mode设置接收模式,e_alloc_rx_buffers分配接收缓冲区。
环形缓冲区(ring buff)用于存放数据,描述符(desc)存储指向缓冲区的指针,count表示大小,可动态调整。
收包流程:申请skb,DMA接收并触发软中断,处理并释放DMA映射区,重新申请skb。
发包流程:用户态发送数据,内核生成skb,e_xmit_frame进行发送,申请DMA映射并送入发送队列,发送完毕触发中断解除映射。
网卡初始化时,内核会进行一系列打印操作,用于监控初始化状态。
Linux USB 驱动开发实例(一)——USB摄像头驱动实现源码分析
Linux下的USB摄像头驱动实现源码分析,主要通过四个部分完成:设备模块的初始化与卸载、上层软件接口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以及USB CORE的支持。
一、初始化设备模块
模块初始化和卸载通过调用`module_init`和`module_exit`函数实现,关键数据结构为USB驱动结构,支持即插即用功能,通过`spca5xx_probe`和`spca5xx_disconnect`函数。
二、上层软件接口模块
基于V4L协议规范,通过`file_operations`数据结构实现设备关键系统调用,功能包括:Open打开初始化、Close关闭、Read读取数据、Mmap内存映射、Ioctl获取文件信息等。Open功能初始化解码器模块,Read功能主要将数据从内核空间传至进程用户空间。
三、数据传输模块
采用tasklet实现同步快速数据传递,通过软件解码模块在`spcadecode.c`上解压缩图形数据流,如yyuyv、yuvy、jpeg、jpeg至RGB格式。解码算法依赖于硬件压缩算法,最终需DSP芯片实现。
四、USB CORE的支持
使用系统实现的USB CORE层提供函数接口,如`usb_control_msg`、`usb_sndctrlpipe`等,实现对USB端点寄存器的读写操作。
总结,本Linux USB摄像头驱动源码分析覆盖了驱动的初始化、上层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及USB CORE支持,涉及C/C++、Linux、Nginx等技术点。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教程、技术路线图、文档等,通过私信获取。课程包含C/C++、Linux、Nginx等后端服务器架构开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全面指导。
linux 5. ncsi源码分析
深入剖析Linux 5. NCSI源码:构建笔记本与BMC通信桥梁 NCSI(Network Configuration and Status Interface),在5.版本的Linux内核中,为笔记本与BMC(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之间的同网段通信提供了强大支持。让我们一起探索关键的NCSI网口初始化流程,以及其中的关键结构体和函数。1. NCSI网口初始化:驱动注册
驱动程序初始化始于ftgmac_probe,这是关键步骤,它会加载并初始化struct ncsi_dev_priv,包含了驱动的核心信息,如NCSI_DEV_PROBED表示最终的拓扑结构,NCSI_DEV_HWA则启用硬件仲裁机制。关键结构体剖析
struct ncsi_dev_priv包含如下重要字段:
request表,记录NCSI命令的执行状态;
active_package,存储活跃的package信息;
NCSI_DEV_PROBED,表示连接状态的最终拓扑;
NCSI_DEV_HWA,启用硬件资源的仲裁功能。
命令与响应的承载者
struct ncsi_request是NCSI命令和结果的核心容器,包含请求ID、待处理请求数、channel队列以及package白名单等。每个请求都包含一个唯一的ID,用于跟踪和管理。数据包管理与通道控制
从struct ncsi_package到struct ncsi_channel,每个通道都有其特定状态和过滤器设置。multi_channel标志允许多通道通信,channel_num则记录总通道数量。例如,struct ncsi_channel_mode用于设置通道的工作模式,如NCSI_MODE_LINK表示连接状态。发送与接收操作
struct ncsi_cmd_arg是发送NCSI命令的关键结构,包括驱动私有信息、命令类型、ID等。在ncsi_request中,每个请求记录了请求ID、使用状态、标志,以及与网络链接相关的详细信息。ncsi_dev_work函数:工作队列注册与状态处理
在行的ncsi_register_dev函数中,初始化ncsi工作队列,根据网卡状态执行通道初始化、暂停或配置。ncsi_rcv_rsp处理NCSI报文,包括网线事件和命令响应,确保通信的稳定和高效。扩展阅读与资源
深入理解NCSI功能和驱动probe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文章和资源:Linux内核ncsi驱动源码分析(一)
Linux内核ncsi驱动源码分析(二)
华为Linux下NCSI功能切换指南
NCSI概述与性能笔记
浅谈NCSI在Linux的实现和应用
驱动probe执行过程详解
更多技术讨论:OpenBMC邮件列表和CSDN博客
通过以上分析,NCSI源码揭示了如何构建笔记本与BMC的高效通信网络,为开发者提供了深入理解Linux内核NCSI模块的关键信息。继续探索这些资源,你将能更好地运用NCSI技术来优化你的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