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淑娟
爆竹性子的老師來何女孩,一點就炸開來
玉玫是可抱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卻得理不饒人,嗎爆常張牙舞爪地捍衛自己的竹性炸開想法。每天早上她到校後,孩點只要聽到一句不順心的讓接活源码話,就會像打火機點燃爆竹,受導師瞬間空氣中瀰漫如烈火般的關懷氛圍,讓人不敢吭聲。老師來何如果又有同學不小心踩到她的可抱線,她會馬上「鏘!嗎爆」一聲用力摔東西,竹性炸開怒氣沖天地瞪著同學再爆出連環三字經。孩點遇到這樣的讓接孩子,處理她的受導師事端必須謹慎小心,因為她常用放大鏡檢視別人,「嚴以待人,寬以待己」的個性讓她常跟人起衝突,在她的字典裡,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錯」。
開學初,她的壞情緒常波及無辜師生,想跟她溝通時,一道厚實的高牆馬上擋在師生中間,因為她心中認定導師一定會跟她的媽媽一樣,又是滿口大道理準備教訓她。想打開她的心扉並不容易,我幾次想試探水溫都無功而返,因為她築起的高牆非一日所形成。
玉玫的母親到校找過我幾次,開門見山就是抱怨女兒惹得她很煩心,說玉玫從國小就倔強不講理,纸尿裤源码她忍無可忍,卻拿她沒辦法,明明想關心她卻常一言不合變成吵架收場,這種戲碼幾乎天天上演,而且越來越嚴重。母親跟我溝通的過程幾乎是歇斯底里,一下子憤怒一下子悲傷,有時又講一大堆大道理要導師配合她。因為玉玫剛上國一,我對孩子的狀況還在摸索中,先讓母親抱怨完,我再思索如何輔導玉玫。
如何突破玉玫築起的高牆,讓她接受導師的關懷?
1.設法終止母親的情緒勒索
為了打開玉玫的心扉,我下了很多功夫,因為這孩子的防衛心很強,不輕易吐露心聲,直到有次寫學校段考作文題目〈我的家人〉,才在字裡行間透露她對家的不滿及恨意,尤其對母親的不公平對待更是咬牙切齒。國文老師私下拿她的作文給我看,最令我怵目驚心的是「媽媽去死」這樣的字眼多次出現。因為我才帶班一個多月,師生還在磨合,如果倉促出手,孩子會把溝通的管道關起來,往後就更難打開她的心扉。
有一天早上,玉玫母親氣呼呼地抓著女兒來學校找我,說女兒動手打她,當下我直覺不可置信,趕緊帶著母女到人比較少的定额源码地方處理。母親罵人的聲音大到似乎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女兒打她,當下我臉色嚴肅要求母親離開學校,由我處理孩子的事,歇斯底里的母親被我的聲勢嚇一跳馬上閉嘴,我明白地告訴她,請留給玉玫一個顏面,因為孩子還得上課,母親才悻悻然轉身離去。
2.用溫暖安心的擁抱卸下孩子的心防
看著玉玫緊握拳頭,眉宇糾結,似悲傷又似非常憤怒,真的讓人看了很心疼,當下我只對她說了一句話:「你吃早餐了嗎?」玉玫突然放聲大哭猛搖頭,我伸出手把她抱在懷裡,讓她盡情哭,我靜靜地陪伴著她,等到她啜泣聲逐漸平息,再拿出面紙幫她擦眼淚。看著她哭腫的雙眼,我幫她請假一節課,師生兩人找個安靜角落坐下,拿一份臨時買的早餐給她吃。
當她心情逐漸平復後,娓娓道來情緒導火線。原來家中還有個弟弟,很會跟母親撒嬌,跟玉玫的個性完全不同,弟弟因為嘴巴甜,想要什麼東西,母親幾乎是有求必應,如果姊弟兩人爭吵,母親常是pxl源码要求姊姊讓步,只因為弟弟年紀小。父親長期不在家,教養的責任全落在母親身上,對婚姻的不安讓母親常處於情緒失控狀態。玉玫脾氣剛烈,因為常目睹父母吵架過程,她認為爸爸不想回家都是媽媽害的,媽媽若心情不好,便常歸咎是玉玫不聽話,爸爸才不想回家,母女非理性的爭吵,讓親情裂縫越來越大。
國小的弟弟很會察言觀色,深得母親疼愛,甚至很有心機地製造機會讓母親責罵玉玫,受了很多次委屈的她曾想要有母親的呵護,卻常換來母親無情的斥責,時間一久,玉玫就不太願意跟母親說話,在家只會拿著手機跟朋友聊天,母女幾乎無話可說。母親不知道她在想什麼、做什麼,每次開口問,她就回嘴:「用不著妳管!」此舉讓母親火冒三丈,以至於母女一旦吵架,惡毒的話就脫口而出。
有一次發生嚴重言語衝突,母親氣不過,狠狠地打了玉玫一個耳光,當下她還手推了母親一把,zz源码害母親一個踉蹌差點摔倒在地,當下母親嚇傻了,養女兒到這麼大,這是玉玫第一次有膽量還手。看著母親歇斯底里,邊罵邊哭情緒崩壞,讓玉玫不知所措,原本要跟母親道歉,但母親又用力反打她後,她的心頓時跌落深淵,只有「恨」字在腦海盤旋不已。
3.雙管齊下,處理親子摩擦的根源
事後,我特地請母親到校晤談,我先掌握發話權,不再讓她毫無節制地抱怨傾倒情緒,尤其我請她不要再隨意到教室把女兒叫出去罵,不但造成老師上課的困擾,也讓玉玫當下很難堪,她的行為會深深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後來我得知,母親從玉玫國小的時候就常常到學校找導師抱怨女兒,玉玫對導師的不信任也是從國小開始,因為導師跟母親站在同一陣線,只會罵她,沒有人願意聽聽她的心聲,因此每天幾乎都處於壞情緒中,隨時防備別人對她的不友善,只要同學說的話不順她的意,馬上啟動防衛心,把在家中跟母親對峙的模式搬出來,跟老師及同學們槓上。
4.當孩子的「祕密花園」及避風港
這一次機緣讓玉玫願意把心事說出來,我勉勵她「不要讓過去的不幸,決定你的未來!」我指著天空跟玉玫說,烏雲來時雖然會下傾盆大雨,但很快就會雨過天晴,不要讓烏雲一直駐紮在心底,導師願意當她的「祕密花園」,心情有烏雲時,來到祕密花園,老師會陪伴她撥開烏雲見藍天。
我一直當著玉玫的「祕密花園」直到畢業,當她跟母親起衝突時,會來找我談,她說導師很像她暴風雨來時的避風港,暴風雨過了情緒也平復,就不會發洩在周遭人的身上。期間我也私下跟母親溝通,因為有我擔任橋梁,母女之間開始有理性的溝通,不再互相用言語傷害彼此。
畢業後看到玉玫在臉書上分享跟母親開心吃飯的畫面,尤其是母女相擁笑開懷的照片,這就是我最甜蜜的回饋。
玉玫教會我的事
每一個我們所謂的「問題學生」,其實是學生碰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像是玉玫只能用自認為「對」的方式來面對,結果常常傷到他人,也讓自己陷入困境。如果老師沒有探討原因,而是一味地用班規、校規處理,反而容易造成師生劍拔弩張,導致兩敗俱傷。我明白家庭的不和諧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尤其不被理解的心結會累積情緒,越來越難解套。
導師如果只聽家長片面之詞,跟家長站在同一陣線,同樣用斥責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在校犯了錯,導師就直接向家長報告,那麼原本就很火爆的親子關係會更易燃,像提油救火般,一發不可收拾。老師、家長和孩子們應該是合力拉動一股繩子,而非形成兩端勢力,否則任何拉鋸與自以為是,都是對孩子心理的撕裂。玉玫的案例是我願意當她暴風雨來時的避風港,一旦暴風雨過了,她情緒也平復,就不會發洩在周遭人身上,對她及班上師生而言都是得利者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老師,我可以抱您嗎?讓孩子的問題化為向善的機會,後母導師的轉彎教育》,時報出版
作者:黃淑娟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老師雖然不是學生的父母,
但是可以扮演另一種爸媽的角色
「只要老師還在學校的一天,回母校永遠意義非凡。」
臉書社群廣大迴響、論壇感動推爆
22則真實的後母班故事
18個帶班又帶心的武功秘笈
20年後母班導師的教育體悟——沒有問題學生,是學生有問題需要協助!
孩子的眼神讓我突然清醒,原來這時候的我跟他的父親沒有兩樣,
只會用動怒處罰的方式來對待他……
讓你覺得可惡的孩子,背後必有可憐及無奈之處
面對行為偏差、情緒失控、班級霸凌、家庭失能的孩子,該如何化解心鎖,種下愛和善根?
- 渴望被愛,卻像刺蝟般與同學相處的阿辰,將缺點翻轉成亮點,如今成為出色的斜槓青年
- 得自賺生活費而時常曠課的宗維,卻願意用薪水買蛋糕幫老師慶祝母親節
- 被同學霸凌而偷竊的小文,現在靠自己的勞力一步一腳印踏實賺錢
- 幼時被父親拋棄、母親中風、隔代教養的小英,從無法控制情緒、被排擠孤立到融入班級,成為全班同學願意挺身保護的一份子……
這些孩子原本都不受矚目不被期待,卻都在遇到淑娟老師後,人生終於轉個彎。
溫情順毛,把質問變成好奇,將情緒轉為對話契機,
看見脫序行為背後的原因,聽懂孩子難以言說的訊息
身為職業級後母導師的淑娟老師,教過形形色色的孩子,有的行為讓人頭痛,有的成績讓人心酸,甚至整個班級百廢待興……,但對她而言,沒有問題學生,而是學生有問題需要協助!也曾年少迷惘的她,從改變自己的人生到改變學生的人生,努力教育著不被體制認定為「好孩子」的學生,陪伴他們挺過風暴,也讓她修煉出帶班帶心的十八般武藝。書中一則則動人的真實故事,讓我們找到孩子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癥結點,也看見孩子經過適當引導後令人震撼欣慰的正向轉變。
關於教育,淑娟老師想說:
- 老師、家長和孩子應該合力拉動一股繩子,而非形成兩端勢力,否則任何拉鋸與自以為是,都是對孩子心理的撕裂。
- 老師對於孩子的表現,好事大方說,壞事私下聊。
- 孩子之間起衝突,要教導孩子「換位思考」學習諒解,而不是急著處罰。
- 給初犯的學生一個台階下,目的是引導他願意直視自己的錯誤,去修補關係與誠懇道歉,並銘記在心,避免再次發生。
本書特色
- 深刻反映教育現場的特殊生議題,他們看似學生中的少數,但著實需要老師花費心力引導融入整個班級,作者的實務經驗是第一線教育者最好的教學手冊。
- 理解孩子在親情、情緒、人際、經濟壓力、學習等層面所面臨的困擾,本書帶你從每個故事中找到問題背後的脈絡,避免因為誤解和情緒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錯過協助孩子的介入時機。
- 支援第一線老師遇到的挑戰,組織「神秘阿姨」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強力後援!「武功祕笈」一章更是作者在漫長教育路上的實戰策略,針對在班級經營上、親職教養上面臨的困境,以及親師溝通常遇到的問題,提供貼近現實的有效建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