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ndroid-Fragment源码分析
2.Nginx源码分析 - 主流程篇 - Nginx的何分启动流程
3.View 绘制流程源码分析
4.Linux内核源码解析---万字解析从设计模式推演per-cpu实现原理
5.系统启动uboot启动流程源码分析
6.cglib底层源码分析(⼆)
Android-Fragment源码分析
Fragment是Android系统为了提高应用性能和降低资源消耗而引入的一种更轻量级的组件,它允许开发者在同一个Activity中加载多个UI组件,析源实现页面的码何切换与回退。Fragment可以看作是分析Activity的一个子部分,它有自己的源码生命周期和内容视图。
在实际应用中,何分himqll源码Fragment可以用于构建动态、析源可复用的码何UI组件,例如聊天应用中,分析左右两边的源码布局(联系人列表和聊天框)可以分别通过Fragment来实现,通过动态地更换Fragment,何分达到页面的析源切换效果,而无需整个页面的码何刷新或重新加载。
在实现上,分析v4.Fragment与app.Fragment主要区别在于兼容性。源码app.Fragment主要面向Android 3.0及以上版本,而v4.Fragment(即支持包Fragment)则旨在提供向下兼容性,支持Android 1.6及更高版本。使用v4.Fragment时,需要继承FragmentActivity并使用getSupportFragmentManager()方法获取FragmentManager对象。尽管从API层面看,两者差异不大,但官方倾向于推荐使用v4.Fragment,以确保更好的兼容性和性能优化。
下面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v4.Fragment实现页面的加载与切换。通过创建Fragment和FragmentActivity,我们可以加载特定的Fragment,并在不同Fragment间进行切换。
在FragmentDemo的布局文件中,定义了Fragment容器。
在Fragment代码中,定义了具体的业务逻辑和视图渲染,如初始化界面数据、响应用户事件等。
在Activity代码中,通过FragmentManager的beginTransaction方法,加载指定的Fragment实例,并在需要时切换到不同Fragment,实现页面的动态更新。
从官方的建议来看,v4.Fragment已经成为推荐的使用方式,因为它在兼容性、性能和功能方面都更优于app.Fragment。随着Android系统的迭代,使用v4.Fragment能确保应用在不同版本的Android设备上均能获得良好的运行效果。
在Fragment的台历宝宝活动源码生命周期管理中,Fragment与Activity的生命周期紧密关联。通过FragmentManager的操作,如commit、replace等,可以将Fragment加入到Activity的堆栈中,实现页面的加载与切换。当用户需要返回时,系统会自动将当前Fragment从堆栈中移除,从而实现页面的回退。
深入Fragment源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如何在底层实现这些功能。Fragment的初始化、加载、切换等过程涉及到多个关键类和方法,如FragmentManager、FragmentTransaction、BackStackRecord等。通过这些组件的协作,Fragment能够实现与Activity的生命周期同步,确保用户界面的流畅性和高效性。
在实际开发中,使用Fragment可以显著提高应用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通过动态加载和切换不同的Fragment,开发者可以构建出更加灵活、高效的应用架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应用的性能。
Nginx源码分析 - 主流程篇 - Nginx的启动流程
文章内容包含对Nginx源码的基础理解,以及对其主流程的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Nginx使用的各种基础数据结构,如pool、buf、array、list等,通过理解这些结构能更加深入地了解Nginx源码。
接下来,文章着重分析了Nginx的启动流程,主要实现函数在./src/core/nginx.c文件中的main()函数。文章展示了main()函数启动过程,并详细解释了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ngx_get_options方法解析外部参数,比如命令行参数 ./nginx -s stop|start|restart。
第二步,初始化全局变量,上传文件源码下载其中init_cycle在内存池上创建一个默认大小为的全局变量,这一过程在ngx_init_cycle函数中完成,详细的全局变量初始化步骤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展开。
第三步,通过ngx_save_argv和ngx_process_options保存头部的全局变量定义。
接着,使用ngx_preinit_modules方法对所有模块进行初始化,并给它们打上标号,这一过程在ngx_module.c文件中进行。
再一步,通过ngx_create_pidfile创建PID文件,文件管理在ngx_cycle.c文件中实现。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Nginx中涉及的其他重要模块,指出这些模块的详细解析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呈现。
总结,文章以实际代码为例,介绍了Nginx启动的全流程,并对关键步骤进行了解释,为读者深入了解Nginx源码奠定了基础。
View 绘制流程源码分析
在View的绘制流程中,ViewRootImpl的setView主流程涉及的关键步骤包括设置PFLAG_FORCE_LAYOUT和PFLAG_INVALIDATED。这一步骤在执行时,触发了View的重绘逻辑。
接下来,当View收到需要重绘的信号后,会执行invalidate方法。这个方法首先计算出需要重绘的dirty区域,然后从下向上,最终调用到ViewRootImpl的scheduleTraversals方法。这个过程中,脏区域的范围逐步扩大,直至整个View需要进行重绘。
在View的绘制流程中,PFLAG_FORCE_LAYOUT和PFLAG_INVALIDATED的使用至关重要。它们的设置触发了视图的重绘和布局过程,保证了UI在用户操作或其他事件触发时能够及时响应和更新。通过这种方式,系统确保了用户界面的实时性和交互性。
具体来说,当View收到布局或尺寸变化的信号时,会调用requestLayout方法,同时设置PFLAG_FORCE_LAYOUT标志。这个标志告诉系统,当前布局需要强制执行,vb 源码 条件查询即使布局尚未完成,也应立即进行更新。同时,invalidate方法的调用,会触发PFLAG_INVALIDATED标志的设置,表明视图需要重绘。
在ViewRootImpl中,scheduleTraversals方法是负责组织和执行视图层级中所有视图的重绘和布局的。它会根据脏区域和布局标志的设置,合理安排视图的更新顺序,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总结整个流程,View的绘制和布局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标志(如PFLAG_FORCE_LAYOUT和PFLAG_INVALIDATED)和方法(如requestLayout和invalidate)来协调和控制。这些机制使得系统能够高效地响应用户操作,实现流畅的UI交互。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源码细节,开发者能够更好地优化UI性能,提高用户体验。
Linux内核源码解析---万字解析从设计模式推演per-cpu实现原理
引子
在如今的大型服务器中,NUMA架构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允许系统拥有多个物理CPU,不同NUMA节点之间通过QPI通信。虽然硬件连接细节在此不作深入讨论,但需明白每个CPU优先访问本节点内存,当本地内存不足时,可向其他节点申请。从传统的SMP架构转向NUMA架构,主要是为了解决随着CPU数量增多而带来的总线压力问题。
分配物理内存时,numa_node_id() 方法用于查询当前CPU所在的NUMA节点。频繁的内存申请操作促使Linux内核采用per-cpu实现,将CPU访问的变量复制到每个CPU中,以减少缓存行竞争和False Sharing,类似于Java中的Thread Local。
分配物理页
尽管我们不必关注底层实现,buddy system负责分配物理页,关键在于使用了numa_node_id方法。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索整个Linux内核的per-cpu体系。
numa_node_id源码分析获取数据
在topology.h中,我们发现使用了raw_cpu_read函数,传入了numa_node参数。接下来,我们来了解numa_node的定义。
在topology.h中定义了numa_node。返利APP源码下载我们继续跟踪DECLARE_PER_CPU_SECTION的定义,最终揭示numa_node是一个共享全局变量,类型为int,存储在.data..percpu段中。
在percpu-defs.h中,numa_node被放置在ELF文件的.data..percpu段中,这些段在运行阶段即为段。接下来,我们返回raw_cpu_read方法。
在percpu-defs.h中,我们继续跟进__pcpu_size_call_return方法,此方法根据per-cpu变量的大小生成回调函数。对于numa_node的int类型,最终拼接得到的是raw_cpu_read_4方法。
在percpu.h中,调用了一般的read方法。在percpu.h中,获取numa_node的绝对地址,并通过raw_cpu_ptr方法。
在percpu-defs.h中,我们略过验证指针的环节,追踪arch_raw_cpu_ptr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x架构的实现。
在percpu.h中,使用汇编获取this_cpu_off的地址,代表此CPU内存副本到".data..percpu"的偏移量。加上numa_node相对于原始内存副本的偏移量,最终通过解引用获得真正内存地址内的值。
对于其他架构,实现方式相似,通过获取自己CPU的偏移量,最终通过相对偏移得到pcp变量的地址。
放入数据
讨论Linux内核启动过程时,我们不得不关注per-cpu的值是如何被放入的。
在main.c中,我们以x实现为例进行分析。通过setup_percpu.c文件中的代码,我们将node值赋给每个CPU的numa_node地址处。具体计算方法通过early_cpu_to_node实现,此处不作展开。
在percpu-defs.h中,我们来看看如何获取每个CPU的numa_node地址,最终还是通过简单的偏移获取。需要注意如何获取每个CPU的副本偏移地址。
在percpu.h中,我们发现一个关键数组__per_cpu_offset,其中保存了每个CPU副本的偏移值,通过CPU的索引来查找。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PER CPU模块。
设计一个全面的PER CPU架构,它支持UMA或NUMA架构。我们设计了一个包含NUMA节点的结构体,内部管理所有CPU。为每个CPU创建副本,其中存储所有per-cpu变量。静态数据在编译时放入原始数据段,动态数据在运行时生成。
最后,我们回到setup_per_cpu_areas方法的分析。在setup_percpu.c中,我们详细探讨了关键方法pcpu_embed_first_chunk。此方法管理group、unit、静态、保留、动态区域。
通过percpu.c中的关键变量__per_cpu_load和vmlinux.lds.S的链接脚本,我们了解了per-cpu加载时的地址符号。PERCPU_INPUT宏定义了静态原始数据的起始和结束符号。
接下来,我们关注如何分配per-cpu元数据信息pcpu_alloc_info。percpu.c中的方法执行后,元数据分配如下图所示。
接着,我们分析pcpu_alloc_alloc_info的方法,完成元数据分配。
在pcpu_setup_first_chunk方法中,我们看到分配的smap和dmap在后期将通过slab再次分配。
在main.c的mm_init中,我们关注重点区域,完成map数组的slab分配。
至此,我们探讨了Linux内核中per-cpu实现的原理,从设计到源码分析,全面展现了这一关键机制在现代服务器架构中的作用。
系统启动uboot启动流程源码分析
本文旨在解析uboot启动流程中的核心部分,即BL2阶段及主函数main_loop的工作原理。uboot启动分为BL1和BL2两个阶段,BL1阶段主要进行硬件初始化,而BL2阶段则负责对外部设备初始化以及uboot命令集的实现。
BL1阶段通常在start.s文件中,用汇编语言编写,完成硬件基础配置。随后,BL2阶段启动,主函数start_armboot位于lib_arm/board.c中。此阶段主要功能包括:调用init_sequence中的函数序列,实现设备初始化和uboot命令的实现。
重点分析了start_armboot函数,它通过遍历调用init_sequence数组中的函数,执行关键初始化步骤。一旦检测到执行错误,程序将挂起并提示用户重新启动。接着,main_loop()引导启动Linux内核,这是uboot启动流程的核心。
main_loop()函数负责设置启动参数、启动内核等关键步骤,实现uboot的最终目标。它执行一系列与具体平台无关的任务,如初始化启动次数限制、设置软件版本、打印启动信息及解析命令等。
在解析main_loop()函数时,关键在于理解其如何管理和执行上述任务。函数通过一系列逻辑判断和调用子函数实现这些目标。例如,判断是否使用预设的bootdelay值来控制启动延迟。若满足条件,则执行相关代码来处理用户输入和输出信息,最终实现uboot与Linux内核的顺利过渡。
为了更全面理解main_loop()的工作机制,本文提供了一个简化版的函数实现,去除了宏定义控制的部分代码,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其核心逻辑和流程。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代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uboot启动流程的复杂性与细致性。
cglib底层源码分析(⼆)
通过观察cglib生成的代理类,可以推测出其生成原理。代理类通常继承自目标类并实现了Factory接口。这使得代理需要实现Factory接口中的方法。具体而言,newInstance()方法用于生成代理对象,而setCallbacks()和getCallbacks()方法则用于设置或获取增强逻辑。
代理类会为任何方法生成对应的方法,如equals()、toString()、hashCode()和clone()等。这些方法的实现已经在前一篇文章中进行了说明。对于代理类中不熟悉的代码,主要集中在大量针对具体方法的Method对象和MethodProxy对象的属性。在代理类中,有一个代理块调用CGLIB$STATICHOOK1()方法,用于给属性赋值,如构造ThreadLocal对象、获取目标方法的Method对象、创建对应MethodProxy对象等。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类中还有一些方法只生成未调用,其中一个方法是cglib在生成代理对象后主动调用的CGLIB$SET_THREAD_CALLBACKS()方法,用于将设置的Callbacks放入CGLIB$THREAD_CALLBACKS的ThreadLocal中。之后,代理对象执行test()方法时,会从CGLIB$THREAD_CALLBACKS获取设置的Callbacks并调用其intercept()方法。
代理类的生成逻辑包括:首先生成代理类的定义,实现目标类和服务接口;然后根据目标类的方法生成代理类中对应的方法和属性;最后生成辅助的属性和方法。具体源码细节可以自行深入研究。文章至此,未分析MethodProxy对象,下文将继续探讨。
node stream源码分析 — Readable
Stream在Node.js中是一种数据传输的抽象机制,它分为四种类型:流、可读流(Readable)、可写流(Writable)和可缓冲流(Transform)。其中,可读流(Readable)用于从外部数据源读取数据。
可读流有两种模式:流动模式和非流动模式。非流动模式在监听到'data'事件时,直接读取数据而不暂停,并不将数据存储到缓存区。流动模式则在监听到'readable'事件时,将数据放入缓存区,并等待'writable'调用来判断是否有空位,以此来决定是否暂停。
以下是对可读流(Readable)的源码分析。首先,让我们查看Readable的源码。源码文件位于'_stream_readable.js'中。
在'fs.js'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创建读取流的源码,而'Readable'则位于'_stream_readable.js'文件中。
在'fs.js'文件中,我们可以通过调用`fs.createReadStream`来创建读取流。在'Readable'源码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Node.js实现的可读流类,它提供了读取数据的功能,并且支持缓冲和流式读取。
history 源码分析
history库与源码分析
history库基于html5的history接口,专门用于管理和监控浏览器地址栏的变化。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html5的history接口;以及history库的实现。html5的history接口
通过使用html的history.pushState(state, title, url)方法,可以实现浏览器地址栏的变更,同时避免页面的刷新。配合ajax请求,这种操作可以实现局部刷新的效果。详细操作方法可以参考MANIPULATING HISTORY FOR FUN & PROFIT这篇文章。此外,若要确保回退按钮也能实现局部刷新,需要监听popstate事件。history库的实现
history库构建了一个虚拟的history对象,它可以用于操作浏览器地址栏的变更、hash路径的变更或管理内存中的虚拟历史堆栈。各history对象都包含以下属性或方法:push(path, state)、replace(path, state)、go、goBack、goForward、block(prompt)和listen((location, action) => { })。 listen函数会在地址栏变更后执行。实现上,history会先收集历史堆栈入口的变更数据并写入虚拟的history对象中,然后再执行listen函数。这种机制涉及createBrowserHistory、createHashHistory和createMemoryHistory模块中的setState函数。因此,通过pushState、replaceState、go方法,或通过改变location对象来更新地址栏,都可以调用setState执行监听函数。监听函数与阻断地址栏变更
history提供了两种阻断地址栏变更的方法:在变更前拦截和在变更后回滚。对于变更地址栏的三种方式:直接改变location对象、调用pushState或replaceState方法、或使用go方法,前两种我们能知道变更后的值,所以history选择在变更前拦截;后一种我们无法得知变更后的值,因此history选择在变更后回滚。实现上,history使用transitionManager.confirmTransitionTo包裹前两种方法的调用过程,并通过监听popstate和hashchange事件获得变更后的location数据,进一步使用transitionManager.confirmTransitionTo判断是否需要回滚或维持现状。transitionManager的机制
transitionManager由createTransitionManager模块创建,提供四种方法:appendListener(fn)、notifyListeners(...args)、setPrompt(nextPrompt)和confirmTransitionTo(location, action, getUserConfirmation, callback)。这些方法共同协作触发监听函数、阻断地址栏变更。不同历史库实现
本文将详细分析createBrowserHistory、createHashHistory和createMemoryHistory模块。createBrowserHistory
createBrowserHistory基于html5中的pushState和replaceState来变更地址栏。它支持html5 history接口的浏览器,并在不支持时直接修改location.href或使用location.replace方法。此外,它接受props参数,如forceRefresh、getUserConfirmation、keyLength和basename,以控制地址栏变更的细节。createHashHistory
createHashHistory专注于hash路径的变更,实现逻辑与createBrowserHistory类似,但针对hash路径进行专门处理。它接受basename、getUserConfirmation和hashType等属性,以定制hash路径的编码和解码策略。createMemoryHistory
createMemoryHistory在内存中创建一个完全虚拟的历史堆栈,不与真实的地址栏交互,也与popstate、hashchange事件无关。它通过props参数控制初始历史堆栈内容、索引值和路径长度,实现对历史记录的管理。工具函数
文章还介绍了PathUtils、LocationUtils和DOMUtils等工具函数,它们分别用于路径操作、location对象操作以及判断DOM环境。